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她和下岗工人们住在棚户区,考试取消,她只能去读片区对口的工人子弟初中,几乎没有升学率。
关曦模模糊糊知道,考大学,是给她这种孩子唯一的机会。
怎么抓住机会呢?
少女关曦没见过素质教育,只会做题。
她开始沉迷于做题。
到了初二,她做练习册做得每天只睡三五个小时,好像多做一道题,就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
霍也帮关曦去重点初中打探消息。
他有个朋友,家境富裕,买得起学区房,自然就读于好初中。
那个朋友嘻嘻笑着告诉关曦,大家都买了某本368块钱的习题。
关曦父母加起来,一个月收入还不到1000元。
……
最艰难的时候,关母选择去家具城拉板车。
关母曾经是满怀希望的大学生,成绩优异,还是班长。
毕业分配的时候,自然被分配去最好的单位。
关母的爸妈是内蒙古山里的牧民,什么都不懂。
关母没人指点,自然不知道要时时刻刻盯住自己的名额,也不知道要找人、送礼、拉关系,直到在大礼堂正式宣布分配去向名单的时候,她才惊觉,自己的好单位名额被人顶了。
关母满头大汗,带着档案、水、馒头,骑一辆红色自行车从沈阳南到沈阳北,一家一家找单位接收。
骑了一个月,终于有个小化工厂答应接收她。
她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松了一口气。
就这样吧。
她想。
就这样,关母稀里糊涂去了化工厂,稀里糊涂结婚,生下关曦。
她聪明肯干,又是大学生,不到30岁就成为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又做了最年轻的研究所所长,和五十多岁的老干部一样,每月拿660块钱工资。
老干部们对此颇有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