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既然准备好了,那就开始测试吧!”
飞船里,李安平复了一下心态,冷静的下达命令。
粒子加速器,轴向磁场保持恒定,而使高频加速电场的频率随着粒子回旋频率的降低而同步降低,从而使带电粒子仍能继续被谐振加速。
这类加速器又名调频回旋加速器或稳相加速器。
采用自动稳相机制以后,在理论上可以将质子加速到无限高的能量,然而由于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历史上最大的稳相加速器的能量只达到v。
这一类型的加速器用来加速质子,有的用于加速掺氘核、a粒子甚至氮离子。
而李安第一次测试,则是尝试去加速一颗中微子。
中微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号ν表示。
中微子不带电,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
粒子物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有12种,包括了6种夸克(上、下、奇、粲、底、顶,每种夸克有三种色,还有以上所述夸克的反夸子,μ中微子和t中微子)而每一种中微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物质。
中微子是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为了解释β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而提出的,1933年正式命名为中微子,1956年才被观测到。
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不带电,质量极小,几乎不与其他物质作用,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
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
人类对于中微子的了解,其实并不是很多。
要说中微子,就不得不提它的“老大哥”
——原子基本组成之一的中子。
中子在衰变成质子和电子(β衰变)时。
能量会出现亏损。
物理学上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鼻祖尼尔斯.玻尔据此认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失效。
中微子个头小。
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
。
科学家观测它颇费周折,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用了10多年的时间。
1931年春,国际核物理会议在罗马召开,当时世界最顶尖的核物理学家汇聚一堂。
其中有海森堡、泡利、居里夫人等。
泡利在会上提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正确的,能量亏损的原因是因为中子作为一种大质量的中性粒子在衰变过程中变成了质子、电子和一种质量小的中性粒子,正是这种小质量粒子将能量带走了。
泡利预言的这个窃走能量的“小偷”
就是中微子。
之所以粒子加速器的第一个加速对象就是这个中微子,其实李安也是有原因的。
中微子只参与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具有最强的穿透力,能穿越地球直径那么厚的物质。
在100亿个中微子中只有一个会与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中微子的检测非常困难。
正因为如此,在所有的基本粒子,人们对中微子了解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