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外壳内是一层主要由中子组成的流体,在这层还有少量的质子、电子和m介子。
中子星大致分三层,核心部分因压力更大,由超子组成;中间层则是自由中子,表面因中子进行β衰变成电子、质子、中微子。
因具有原子核的某些包括密度在内的性质。
因此,在流行的科学文献中,中子星有时被称为巨型原子核。
然而在其他方面,中子星和真正的原子核是很不一样的。
例如,原子核是靠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而中子星是靠引力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根据当今主流理论,把它们看作天体会更正确一些。
中子星的前身一般是一颗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
它在爆发坍缩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它的物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原子的外壳被压破了,而且连原子核也被压破了。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便被挤出来,质子和电子挤到一起又结合成中子。
最后,所有的中子挤在一起,形成了中子星。
显然,中子星的密度,即使是由原子核所组成的白矮星也无法和它相比。
中子星,每立方厘米物质足足有10亿吨重。
当恒星收缩为中子星后,自转就会加快,能达到每秒几圈到几十圈。
同时,收缩使中子星成为一块极强的“磁铁”
,这块“磁铁”
在它的某一部分向外发射出电波。
当它快速自转时,就像灯塔上的探照灯那样,有规律地不断向地球扫射电波。
李安的中微子望远镜观察到了这一点,并且,对方的磁场作用下,周围的碎片,似乎在不断的被牵引着。
中子星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存在强度极高的磁场,超过10的12次方高斯,它使表层的铁聚合成长长的铁原子链:每个原子都被压缩并沿磁场被拉长,而且首尾相接,形成从表面向外伸出的“须状物”
。
在表面以下,由于压力太高,单个原子不能存在。
它使中子星沿着磁极方向发射束状无线电波(射电波)。
中子星自转非常快,能达到每秒几百转。
中子星的磁极与两极通常不吻合,所以如果中子星的磁极恰好朝向地球,那么随着自转,中子星发出的射电波束就会象一座旋转的灯塔那样一次次扫过地球,形成射电脉冲。
人们又称这样的天体为“脉冲星”
。
看到中子星的形成,李安就知道情况已经无可逆转,就算是上帝,也不可能拯救开普勒22b这个恒星系了,而根据李安的观察,开普勒22b的环境,因为恒星的爆炸,也发生了集聚的变化,现在已经无法被称作是宜居星球了。
李安的心情,顿时就不好了。
好在这不好的心情也没有持续很久,因为,过了不久,李安就到达了天王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