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些短文写于一九七○年一月和二月,是为《明报晚报》创刊最初两个月所作。
一赵处女
江苏与浙江到宋朝时已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苏州、杭州成为出产文化和
美女的地方。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吴人和越人却是勇决剽悍的象征。
那样的轻视生死,追
求生命中最后一刹那的光彩,和现代一般中国人的性格相去是这么遥远,和现代苏浙人士
的机智柔和更是两个极端。
在那时候,吴人越人血管中所流动的,是原始的、犷野的热血
。
吴越的文化是外来的。
伍子胥、文种、范蠡都来自西方的楚国。
勾践的另一个重要谋士
计然来自北方的晋国。
只有西施本色的美丽,才原来就属于浣纱溪那清澈的溪水。
所以,
教导越人剑法的那个处女,虽然住在绍兴以南的南林,《剑侠传》中却说她来自赵国,称
她为“赵处女”
。
但一般书籍中都称她为“越女”
。
《吴越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
“其时越王又问相国范蠡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
舆舟之利
,顿于兵弩。
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人,莫不习战用
兵。
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
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
愿
王请之,立可见。
’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
“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
称曰‘袁公’,问于处女曰: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
’女曰:‘妾不敢多所隐,惟公试
之。
’于是袁公即杖(竹名)竹,竹枝上颉桥(向上劲挑),未堕地(‘未’应作‘末’
,竹梢折而跌落),女即捷末(‘捷’应作‘接’,接住竹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