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幸福村在生态宜居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美丽乡村典范。
生态宜居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让幸福村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然而,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由于游客的大量涌入,村里的公共设施开始不堪重负。
公共厕所的卫生状况变差,洗手池经常堵塞,垃圾桶也总是满溢。
负责公共设施维护的马师傅忙得焦头烂额。
“这一天到晚都修不完,累得我腰都直不起来。”
马师傅一边清理着堵塞的下水道,一边抱怨道。
村里决定增加公共设施的数量和维护人员,但在招聘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
许多年轻人嫌工作辛苦又脏累,不愿意应聘。
“这活儿又累又不体面,我可不想干。”
一位前来应聘的小伙子摇摇头走了。
李建国心急如焚,他亲自去周边的村子动员,讲述幸福村的发展前景和工作意义。
“大家想想,我们把村子建设好了,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
公共设施维护虽然辛苦,但也是为了村子的美好未来。”
李建国苦口婆心地劝说。
终于,有几位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被他说动,加入了维护队伍。
与此同时,村里的农产品销售也出现了问题。
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开始压低收购价格,让村民们的收入受到影响。
“价格这么低,我们辛苦种的庄稼都不值钱了。”
村民李大伯气愤地说道。
为了保障村民的利益,李建国决定成立合作社,统一与商家谈判,并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但在合作社的运作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管理混乱,效果并不理想。
“这事儿咋这么难办,感觉一团乱麻。”
负责合作社的赵大哥愁眉不展。
这时,一位农业专家王教授来到了幸福村,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合作社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还要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王教授耐心地讲解。
在王教授的帮助下,合作社逐渐走上正轨,农产品的价格得到了保障,村民的收入增加了。
随着幸福村的发展,一些外来的投资者看中了这里的商机,想要在村里投资建厂。
这一消息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建厂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但会不会破坏环境啊?”
村民们议论纷纷。
李建国组织了村民大会,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
“我们要谨慎选择,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