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换作旁人,未必能如四哥这般出色。
更难保他们不会生出异心。
并非人人都如徐叔叔般才德兼备、忠诚不二。
父皇切莫忘记安禄山之例。”
听闻此言,朱元璋不禁哑口无言。
若真如此,倒不如让四哥继续留在北平。
不然,一旦其他人得势,不仅标儿的子嗣会受牵连,更多嫡亲后代也将陷入危局。
与自己血缘愈近、身份愈尊贵者,处境尤甚!
这将是家族的一大灾难。
朱标瞧着眼前的局面,再次向朱元璋说道:“父皇无需太过忧虑。
韩成提及的那些事情,实则都是将来才会发生的,如今他前来,把诸多事宜都告知于我们,想必后续诸多事态都将有所转变。
老四之事并不难处理,关键在于孩儿能活得长久些。
只要我尚在世间,何至于有这般多烦扰?有我在,看谁还敢违逆!”
朱标说得极为笃定,此话确是发自肺腑。
朱元璋闻言,心情稍安,但转瞬又满心沉重。
“标儿所言甚是。
你若无恙,那群人断然不敢妄为,我们信你有能力驾驭他们。
你与弟辈关系融洽,且威望颇高,血脉相连,他们既不会对你下手,也不会背叛你。
然而,往后呢?纵使你教导得宜,你的子嗣不会干涉诸王,而诸王因你的威望亦不会对你后人不利,可轮到你的孙辈、玄孙辈时呢?血浓于水的情谊终会日渐疏远,就像俗语所说‘出了五服便不亲’,甚至还能通婚。
换作读书人的说法,便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到那时,天子岂会不削藩以防诸王作乱?那些藩王又怎能真心臣服于皇帝?绝不可能!
叶伯巨当年谏言此节虽存私心,意欲趁机打击我们以谋私利,但他讲的一些道理却很有道理……”
从前,朱元璋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一层面。
他认为自己的分封之举十分英明,通过此举,可将建国后仍带有军阀习气的武将手中的兵权收归皇室,避免大明生乱。
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尽管明朝已建立,但不少官员仍来自元末旧臣,这些人曾在元末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损公肥私,令民众苦不堪言。
大明建立后,他们以为不过是换了个皇帝,便想把元朝那一套沿用到明朝。
尽管我多方打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不少人不安分,怀念过去,贪腐成风。
大明疆域辽阔,就算日夜操劳,也无法处处兼顾。
设立藩王,本意是让他们监督地方,防止胡作非为,我一直认为这是个极好的策略,对大明的安定很有利。
但现在看来,隐患依然不少。
想到这些,我心里真是疲惫不堪,几乎要崩溃了。
当初引以为豪的一切,为何如今全变了味?一开始明明不错,怎么后来就变成这般祸患?
朱标见我愁苦,劝慰道:“父皇不必太过忧虑。
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
汉朝平定七国之乱后实行推恩令,即便如此,西汉仍被王莽篡位;东汉时外戚专权;唐朝不过两代人便落入武周之手,后来虽复归李氏,却又遭遇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至于宋朝,一味压制武将、抬高文官,却屡次受辱,令人气愤。
由此可见,即便没有藩王,乱局依旧会发生。
世事难料,总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危及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