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七四章 工业来不得半点虚假(第3页)

导致许多生产要求理解不了,认识不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反到是那些从学校来这里支援的大学生们,理解起生产技术要求就容易得多了。

啥鼓总经理苏永强发现这一情况后,干脆把厂里的工人和支援的学生组织起来办夜校,也来不急讲解基础文化知识,这些学生们都懂但没有实际动手能力,工人们不懂但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夜校的目地就是讲解白天生产的原理。

学生们理解了,在把自己的想法与工人们交流。

这个办法效果很好,有技术的工人与有知识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用实际经验和科学理论相互印证,对外国技工的手艺理解学习起来快得多了。

一些工人的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特别当他们了解工厂给这些洋技师们开出的工资,彻底红眼了,凭什么啊?哈鼓总经理苏永强回道:“不凭什么,人家有的技术我们没有,我也知道这钱花的冤枉,可在冤枉我们也得忍着,也得认可,如果我们国家购买国外的产品,花得钱比这还冤枉。

我在这里给你们做个承诺,你们谁要是达到了洋技师的水平我也给你们开一样的工资。

我苏永强在这里说话算话。”

“苏总说的好,谁的技术好,企业不但给奖励,国家也会给你们发技术津贴,津贴发放标准分为一到八级,谁要是能拿到八级工,政斧的津贴不低于一个道台的工资。”

李长庚出现在苏永强身后,语气坚定的说道。

工人们都楞住了,什么,工人拿道台的工资,现在国家搞**,官员的工资都是向社会透明的,道员的工资可是每月一千两百块大洋,也就是说一个工人如果技术达到了八级工的标准,每月拿一千两百块大洋!

苏永胜回过头见说话的是李长庚,顿时楞了一下,声音有些颤抖地问道:“总司令,你说的是真的?”

“怎么苏总经理觉得不值吗?”

苏永强沉了口气说道:“值——太值了,以前我对工人技术认识不够,这次急难的技术攻关我才我明白一个好技工对工厂有多么重要。

说实话科学家们提出好的设计理论也许很难,但要把图纸变为工业产品,这才是真正的难,那些德国技工,凭着经验就能发现图纸上设计的不足和缺陷;并在生产中改掉这些设计上的缺陷。

这样的工人别说是国家给津贴,就是我们企业也愿意每月发一千两百块大洋当大爷养着。”

“说得好!

有得金钢钻,才揽得瓷器活,大伙都听到苏总的话了吧,努力干吧,说不定有一天我们哈鼓的产品能卖到全世界,到时候你们能对全世界的同行高傲地说你是哈鼓的一名大技工!”

哈尔滨鼓风机厂的搞的是产品突破,那么另一家工厂哈尔滨火车制造厂搞的就是产能突破,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的前身是中东铁路机修厂,虽然名义是一个机修厂,但也具备组装生产蒸汽机车和生产车皮的能力。

中东铁路被收归主权后这家蒸汽机车机修厂也改为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虽然这三年产能在不停地扩大,从原来每年的三台,增加到十五台,但远远不能满足东北对机车的需求,去年一年东北就向美国和欧洲采购了一百辆车头。

全国采购车头花出去的钱,让李长庚看得吐血的心都有。

去年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接受一批从德国弄来的生产设备,预计产量能达到每年二十辆车头,这个数字对于中国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机车厂报给李长庚的数字是五十辆车头。

李长庚看了这个数字很不安,搞奋战一百天可别弄成**、浮夸风,到时候生产出一堆费品可就不美了。

哈尔滨蒸汽机车厂的底子李长庚是了解的,原来的底子加上从德国弄来的生产设备,要说把产量提高到三十辆还是有可能的,提高到五十辆简直不可能,就算是设备够用,上那找那么些工人去。

生产蒸汽机车车头的工人没个三五年的培养根本形不成生产能力。

实际上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依然是靠从国外进口一些核心设备和重要部件进行生产组装。

李长庚的担心是有必要的,当他来到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看到的景象证明了他心中的猜测。

许多年轻的工人正在笨手笨脚地对一辆车头进行组装,李长庚叫来一个正在安装车轮的小工人一问,他进厂还不到一年。

又叫了几个工人一问进厂时间最长的也不过三年。

听了工人的回答李长庚的心一下就提到嗓子眼。

在到几个生产车间一问,大部分工人进厂的时间都不长。

见工人们工作的热情都很高,权衡了一翻的李长庚并没有当场向工厂领导发出质疑,而是默默的回到他的指挥部,让手下找一些对蒸汽机车比较了解的行内人士组成一个评估团队再次来到哈尔滨蒸汽机车制造厂。

(未完待续。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