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领还挺会为人着想。
寒枝笑了笑,这人要是看到水车运转起来了,就绝对不会再说这种话。
人力灌溉和水车怎么能比?人能不轮换的挑水灌溉吗?挑不了一会就得歇菜了。
水车那个给力啊,只要零件没坏,没日没夜的转,劳模中的劳模。
再说像豕部落这样一个有着非常适合搭建水车的河道区域,她肯定得好好把握,做好了就是活广告呀。
*
栗负责枣部落的事情,寒枝和风鲤负责豕部落,风鲤管种地方面的,寒枝则负责水车,鱼部落的则是箐负责。
老头看着箐,撇了撇嘴:“又来个小孩,你们风氏都是小孩种地呢。”
箐不怎么爱说话,所以就冲老头笑笑,只当是打过招呼了。
老头也不跟她计较,直接手一摆,让她们去地里忙活。
走到地里后,干活的老人小孩都围上来“小师傅,你看看咱们这个地耕的咋样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之前还是荒草连天的耕地如今已经大变样了。
因为前几天才下过一场小雨,所以地里的土都润润的。
因为铁犁威力大,地都翻得很深。
鱼部落这些下地的人干活又仔细,一点点土坷垃都要敲碎,小石头也都被孩子们捡出去丢掉了。
踩在地里时,脚底能够感受到那种泥土的松软。
箐很满意的点点头,不错,这样的地,拿来种粟米都有点浪费了。
等到水车一建成,这里肯定要改种水稻才好。
水稻的产量可是比粟米要高的。
枝还说了,她今年请求葵姨四处寻找一下高产的稻种。
“本地高产稻种的话,在下游估计能找到一些,不过也只比普通水稻高产个20%,有比没有好啦。”
寒枝给临行前的祝葵提供了线索。
此时本地的稻种全部都是普通野生稻的直系后代,一点混杂的外来基因都没有。
特点就是籽粒小,易落粒,亩产大概在一百斤左右。
而早在唐末时期就已经出现,产量比本地稻高了两倍的占城稻,此时估计还在野外艰难求生,连个变异基因都没变出来。
后续同样得靠东南亚的劳动人民代代选育,才能突破极限超越自我。
还是想办法在本地搞点相对来说高产一些的稻种选育才靠谱。
不过好在去年在平原上实验的时候,她有了一些突破。
大河流域的幅度这么宽广,祝葵的商队可以达到很远的地方,等她带回各个不同部落的种子进行跨地区引种,增加基因多样性后,就可以着手研究这件事。
或许她可以让葵姨提前通知一下太湖流域的人,平时多留意留意那种穗大、粒红的变异种?毕竟红莲稻一开始就是这么被发现的嘛。
想到这,她赶紧又在本子上记下来。
要不是粟米的产量实在太低,她也不用这么折腾了。
有多低?亩产30公斤左右呐。
什么概念?也就是说种粟米的话,每平方公里只能维持1至2人生存这样子。
没前途,实在是没前途。
喜欢穿越母系氏族,我带族人致富请大家收藏:()穿越母系氏族,我带族人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