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夏,曹操顶着压力离开谯县,北上邺城。
选择远离朝廷并不是曹操惧怕当前的局面,而是想着巩固北方。
赤壁之战对曹操产生的影响远比想象中的要大。
赤壁之战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曹操即将要统一中原,西凉各路诸侯和西川的刘璋都对曹操表示认同。
理由只有一个,孙刘联军若是战败,江东之地落入曹操之手,西凉和西川两地就不可能独存。
然而,赤壁之战曹操失利,不仅损失了众多人马,更动摇了势力范围内的根基。
加上前些日子天狗食日的出现,汉献帝与大臣谋划,将原本是上天责罚皇帝没有治理好天下,转移到了朝廷中有不臣之心之人作乱。
周边的诸侯感受到朝廷的风向,便纷纷将目标锁定在曹操身上。
北方曹操势力范围之内的很多贼寇变得蠢蠢欲动,特别是原先袁家势力根深蒂固的河北四州。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曹操想了三个办法。
第一个便是布求贤令,希望通过招有才之士,给他们官职,来缓解舆论压力,也是向世人展示他曹操的胸怀。
面对的舆论压力逐渐变大,曹操不会像孙权那样,选择妥协,任由江东6、顾、朱、虞等家族占据着江东政权的高地。
他选择坚决抗争,就如当初因为他的身份不入这些自视甚高的名门望族门之眼一样,用最偏激、空前绝后的求贤令对抗他们的统治。
不管世人如何说,他曹操都是愿意接纳人才的。
可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个办法便是修筑铜雀台。
所谓“坚固如铜,巍峨如雀”
,名为铜雀台,象征着曹魏政权的稳固与繁荣。
铜雀台,如今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十八公里处。
建安十五年,这个位置正好在邺城的城郭边上。
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与金虎台、冰井台构成“邺城三台”
,整体规模宏伟,结构精巧。
建成后,曹操经常在此地举行宴饮、集会,加强了与核心统治集团的联系,凝聚人心。
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曹操绝不会将铜雀台仅仅用来聚会使用。
铜雀台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作用来的重要。
不管是东汉末年还是后世,只要提到铜雀台三个字,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与其最为相关的人物曹操,而不是大汉朝廷。
曹操让天下人知道了,这个混乱的大汉朝廷中,还有他曹操在极力维持。
他并没有居心叵测,想着篡国,而是身为臣子,安分守己。
当然,铜雀台还有其他作用,例如军事作用。
它位于邺城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
曹操在铜雀台上设立了专门的军事观察机构,派遣专人观察敌情、传递军事情报。
同时,铜雀台也成为了曹魏军队集结、出征的指挥中心。
曹操多次在铜雀台上号施令,指挥军队南征北战,为曹魏的统一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世流传关于铜雀台的小故事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铜雀春深锁二乔”
和“曹操点兵”
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