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无数人望着这首诗,发出惊叹。
难道,陈近南真的是专为写诗而生?
好诗如此之多,仿佛不要钱般涌出。
而且,诗中为何总离不开青楼?
(本章完)
说来也巧,近日的应天城颇为平淡。
在没有其他热点的情况下,《葬花吟》这首突然走红的诗作牢牢占据了应天府热搜榜首位。
无数男女皆如痴如醉地抄写、吟诵、议论着……
此刻,他们的眼中唯有那首诗。
他们会争论诗中某字的含义,也会因“陈近南”
创作此等佳作的心境而大动干戈。
胡大老爷曾饱尝阅读理解的艰辛,而今却只需抄出一首佳作,自有大儒为其阐释。
这些人未曾亲历,对陈近南的年龄、籍贯更是一无所知,却坚信自己对《葬花吟》及陈近南的理解无误。
若你有异议,那便是你理解尚浅!
胡大老爷旁观此景,觉得颇为有趣。
此诗能登热搜榜首,连朱元璋都闻之好奇,其含金量可见一斑。
这几个月来,朱元璋终于得以喘息。
内阁与大臣分担了八成以上的繁务,加之胖儿子手段愈发老练,威望日隆,他的生活愈发轻松。
若是去年,他绝不会留意青楼流传的诗歌。
那不过是学子和老儒生的念叨,对国家无益。
去年的朱元璋,无暇顾及这些。
但今年的他,心态已变。
他闲了下来,也爱凑热闹。
有锦衣卫侦缉天下,应天府的大小事,只要他想知道,便无所遁形。
这对他的八卦之心,实乃意外之喜。
朱元璋对《葬花吟》的妙处及作者意图感到好奇。
旁人或胡乱揣测,或坚守己见,与异议者争执乃至动手,皆因正确答案难求,唯有自行琢磨。
然而,朱元璋不同。
身为锦衣卫统领,他一旦心生好奇,便习惯唤来毛骧差遣。
“毛骧,替朕查探一番!”
他命令道。
提及此次作诗引起应天府轰动的陈近南,朱元璋表示有所耳闻,并回忆起此人曾在科举时留下深刻印象,所作两首诗均获好评,却未曾想,人竟凭空消失。
两年后,他又莫名其妙地再现江湖。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对毛骧点头:“这等才子,不必急于委以重任,但至少应见上一面。
若真有过人之处,朕定不吝赏赐。
寻人之事,便交由你了,毛骧。”
毛骧爽快领命,见朱元璋无其他指示,便退出谨身殿。
寻找在潇湘馆引起轩然大波的陈近南,对毛骧而言,并非难事。
他对此地颇为熟悉,已造访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