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若论王法,该治的是谁?"
二、阡陌观风
次日清晨,赵破虏被带到梁山脚下的村落。
青瓦白墙错落有致,村口老槐树下,十几个老人围坐石桌,正听一童子读《孝经》。
"
这是普惠堂。
"
林冲指着石墙上的木牌,"
凡六十以上无依者,皆可入堂,每日两餐有肉,病有医,终有棺。
"
一位拄拐的老汉凑上来,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
将军是官军吧?去年你们来抓壮丁,我儿子被打断腿,是梁山上的医官给接的骨。
"
他掀起裤脚,腿骨处疤痕狰狞却愈合完好。
赵破虏转身欲走,却见村口石磨旁,几个孩童追着纸鸢跑过,发间别着野花。
更远处的学堂传来读书声,朗朗童音混着槐花香气,竟让他想起汴京太学的晨读。
"
小有所养,便是如此。
"
林冲递过一捧新摘的桑葚,紫汁染湿指尖,"
这些孩子,有的父母死于苛税,有的在水患中失亲,梁山按人头分田,年满十二便算半丁,分得三亩水浇地。
"
行至田垄,赵破虏见阡陌纵横如棋盘,每块田头立着木牌,刻着"
耕者张老三,丁口三,田五亩"
。
农夫们见林冲走来,皆直起腰拱手,却无丝毫惧色。
"
去年秋收,亩产几何?"
他忍不住问。
"
五石。
"
答话的老汉擦汗,"
官税只收两成,余下的,合作社换盐铁,学堂换笔墨,比从前给地主家当佃户时,能多存三石粮。
"
赵破虏怔住了。
他曾在江淮见过亩产三石的良田,却从未想过在这水洼之地,竟能有此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