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里有两篇应征作品是同一个小组的两名女大学生写的,换句话说,这两篇作品是由同一位导师,也就是说是在莱金教授指导下由两个关系不错的学生写出来的。
两篇文章的题目都一样:《死刑是特殊的惩罚措施》。
我们只要读一读这两篇文章就会发现,它们是从我们大家都读过、在工作中利用过的那本《国家处以极刑》中抄袭来的,这本书在出版时我们中还有人写过书评。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导师本人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给人的印象是他根本就没有读过这两篇文章,大概是忙别的事去了。
&rdo;
&ldo;如果确实如此,当然令人遗憾。
不过……我们就把这当做偶然的事情。
&rdo;教研室主任切尔涅尼洛夫以调解的口吻说,&ldo;我看,应该取消这两篇文章的应征资格……&rdo;
&ldo;我不认为这是偶然发生的情形。
&rdo;奥博林大声说道,&ldo;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篇文章,它也是在我们教研室的一位导师指导下写的。
这篇文章准会让大家大吃一惊,文章说,慢性酒精中毒是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犯罪行为。
&rdo;
会场上先是一片鸦雀无声,死一般的寂静,紧接着便爆发出一阵哈哈大笑。
这种发自内心的、欢愉的笑声只有在最出色的喜剧演员表演时才能听到。
那个新来的女研究生也笑得前仰后合。
对教研室内部勾心斗角的复杂情况一点也不了解的她只是单纯地认为这简直太荒唐了。
&ldo;加林娜&iddot;伊万诺夫娜难道专挑一些最杰出的作品让我阅读?&rdo;奥博林以清脆响亮的嗓音问道,&ldo;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说什么了。
如果说让我评选的文章是随便挑出来的,那我就有理由怀疑其他参评的文章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是在我前面发言的人除了夸奖的话以外没有提出任何意见。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导师们并没有读过这些征文,参加评选的人也没有认真看,我的话说完了。
&rdo;
&ldo;谢谢,尤里&iddot;阿纳托利耶维奇,&rdo;切尔涅尼洛夫不慌不忙地说,&ldo;请坐下。
看来,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准备好,暂时不讨论了。
加林娜&iddot;伊万诺夫娜,提交参加全系征文比赛的截止时间是哪一天?&rdo;
&ldo;明天,&rdo;普罗霍连科小声说,&ldo;按理说应该是今天,后来人家答应我明天早上把征文连同评选意见一起交上去。
&rdo;
&ldo;那为什么今天才开会讨论,为什么不提前一个星期做这件事呢?上星期三教研室开过一次会,为什么那个时候不讨论?两个月以前就知道有全系征文比赛这件事,为什么您‐‐加林娜&iddot;伊万诺夫娜拖到现在?您什么时候才把征文发给评选人员的?&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