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42章(第1页)

掊物质:抑制物欲的恶性膨胀。

这几乎等于说:两个文明(物质与精神)要一起抓。

为什么要抑制物欲?因为物欲横流有害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有背于全社会的健康向上。

&ldo;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rdo;

物欲显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几股大力之一,但物欲横流醉生梦死,既造成无数罪恶,又导至&ldo;生活世界&rdo;的种种遮蔽。

物的丰富,决不等同于人的丰富性、日常生活的丰富性。

鲁迅在日本,近距离审视欧美的物质文明,掉头为自己的民族把脉,他得出的结论是:兴国,首先要立人。

周氏三兄弟,树人,建人,作人,应该含有这层意思。

周作人在抗战期间作了汉奸,又另当别论。

任个人,排众数,是致力于中国人的个性解放,瞄准并揭示民族的劣根性。

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是鲁迅一生都深恶痛绝的。

爱之深才痛之切,才责之严。

&ldo;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rdo;

沙聚之邦,个体罕见。

先知先觉先行者,必定遭到&ldo;众数&rdo;的漠视、歧视、乃至敌视。

耶稣、苏格拉底、布鲁诺的命运都证明了这严酷的现实。

鲁迅也不例外。

他晚年有句名言:他是为他的敌人活着的。

这位悲天悯人、恶斗旧势力的&ldo;空前的民族英雄&rdo;,却出此沉痛语,我们今天当能倾听、掂量。

鲁迅的&ldo;最痛苦的灵魂&rdo;,源于他感受和辨认黑暗的能力。

据他的朋友讲,他常常对事不对人。

这在一副面团形象的国人中间是要犯大忌的。

他看得透彻,所以才一针见血,才直截了当。

惯于作揖打拱、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人们自然会不舒服。

这些人是中庸之道的产物,其集体潜意识盘根错节,犹如深海的藻类。

他们的感觉注定要滞留于表层,不会意识到鲁迅的良苦用心。

他们还跳起来,缠斗鲁迅,消耗着巨人的体力。

觉醒的个体,面对昏睡的庸众……

鲁迅发现了尼采和易卜生。

而尼采发现了超人、末人,易卜生发现了真理常在少数人的手中。

辛亥革命时期,真理确实在少数人手中。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足迹遍及欧美,他是既反抗封建主义,又洞察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非常准确地指出:&ldo;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

&rdo;

孙中山是先行者,鲁迅是先觉者。

孙中山致力于社会革命,鲁迅全力以赴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二十世纪初的鲁迅,发出了这样的声音:&ldo;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rdo;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