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昨天,我收到古城文旅局的邀请,想让我针对古城的人文和风景做一期分享。
对象是古城改建项目团队相关人员。”
“为什么?不是有各种专家学者在参与这个研究?不是说已经定了要做酒店,在夏天的时候就要挨家挨户谈了吗?”
“现在看来,可能不是这样了。
《清衣巷志》播出后被社会各界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古城改建能够理性。
所以,建成酒店不是唯一方案了。”
梁暮认真地说,他需要张晨星给予建议:“我在想,我可以在分享中加入我的思考,比如:这个改建顾问团,能不能请古城的一些百姓加入进来,倾听更多的声音?所谓的改建,能不能保留原有的文化又能改善大家的生活?”
张晨星站定,看着梁暮:“你已经想好了。”
梁暮说:“但我还想听你的建议。”
“我的建议是支持你。”
张晨星说:“不管别人说什么,我支持你。”
“那我们就冲吧!”
梁暮说:“去遇到更多好事。”
“好事不用太多,一两件就够了。”
张晨星想,倒也不需要十足甜的人生,她无法消化、也会怀疑。
书店每天的客人愈发多了起来,随着《清衣巷志》最后一集的播出,古城变成了大家最想去的旅游城市。
面馆老板对此是有些苦恼的。
从前一心一意做一碗面,倒不觉得辛苦。
现在好了,不仅要做面,还要接???受无数游客的采访。
起初老板很耐心,认真回答各种问题,后来每天嗓子冒烟,索性耳朵一闭,装听不见。
游客不满意,还要追着问,老板心一横,花了万把块钱,请梁暮给拍个宣传片放在店里循环播放。
如果有人提问,老板就指指电视,让人自己看。
电视下面贴着一行小字:老板一心不能二用,回答问题就做不好面了。
这倒是好玩,于是游客们认真地坐在那看电视,并经常举起手机拍电视上的浇头方子。
把古城汤面带回家,做古城的浇头,如果有一天想念古城,就自己做一碗。
这么一来,清衣巷就还是原汁原味的清衣巷。
有的爷爷奶奶闲来无事,在自家门口卖起了应季的花、水果、孩子的小玩意儿,就放在一个竹篮里,认人挑拣。
他们呢,靠在一把藤椅上休憩,顺便赚点钱。
最有趣的是能跟游人聊天,有会讲故事的老人,话头一起,游人就并过去,听那吴侬软语下的古城故事。
清衣巷也成了商业街,却也不是那样的商业街,更自在。
人们还是一样生活,只是多了赚钱的消遣,怡然自得,一座慢城。
张晨星书店里的人络绎不绝。
在三月天里她就已经开始觉得热。
理发店的爷爷终于从乡下回来,张晨星去剪头发。
爷爷捞着那厚厚一把头发说:“剪了啊?”
“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