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3章(第3页)

家里有的是钱。

绵州有座匡山,他在山中和道士们打得火热,研究炼丹术,巴望成神仙。

他到眉州(今眉山市)象耳镇,亲眼看见一位老婆婆,要把铁棍磨成绣花针。

他登上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观云海看佛光,无缘见神仙,却得了一首好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他坐船下重庆了。

李白二十几岁不成家,看来是不打算在绵州扎根。

他成器了,父亲的手推他出去,叫他独自闯天下。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春天他启程,有一名随从,被他命名为丹砂。

他不是走出去的,是游出去的,次年春天才出夔门向荆门,视野忽然开阔,巴蜀的崇山峻岭被抛在身后,他写诗说:

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孤舟。

他腰缠万贯离开四川,比司马相如可强多了。

大半年在蜀中转来转去,再次登上峨眉山,为他后来的惊世杰出《蜀道难》作了铺垫。

当时的峨眉山很难爬的,须用刀剑开路,还得警惕野兽。

李白的山水诗,得山水之势。

这个势字有讲究,既是形状,是场面,又是气韵。

山和山不同,水和水有异,诗人能写出什么,要看他能感受什么。

李白是侠气、文气与仙气混为一体的人,幼年又经历长途迁徙,陆路水路,横穿半个中国。

他对自然的特殊感受,我们是难于切入的。

理性分析与诗性体验更是南辕北辙。

大诗人感受周遭,而我们感受他们的感受,仅此而已。

那审美经验的&ldo;第一波冲击&rdo;,我们是享受不到的。

换个比喻:那个发力的暗物质,在我们的视野之外。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