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8章(第3页)

求仕不成诗名盛,民间流传他的诗歌。

唐朝以诗取进士,及第的诗人多,落榜的诗人更多。

诗歌的鼎盛期,一个大诗人浮出水面,至少一百个小诗人沉入水底。

小诗人的功劳是:为繁荣语言艺术作贡献,为大诗人的出现奠基础。

撇开官方标准,但凡有好诗,总能得以流传。

数不清的秀才举子吟诵李白诗,无论他得意还是失意。

有时李白看见《将进酒》被人书写在酒楼的墙壁上,有时在客栈,又听见陌生人含泪低吟&ldo;床前明月光&rdo;。

诗人们也是那个年代的流浪汉,大城小城,大旅馆小客栈,常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激动的面容或倒霉的样子。

李白向来自视甚高,不屑与儒生为伍,认为这些人不懂经济‐‐经邦济世。

而儒生通常是诗人。

诗人则一定要漫游。

另外,官员们没有不懂诗的,商贾、普通市民又向官员看齐……所有这些,为好诗的传播营造了环境。

李白看不起小诗人,小诗人却是传播他的诗歌艺术的主力军。

大诗人露面了,名叫王昌龄,写过&ldo;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do;。

两个大诗人在洞庭湖见面,互相钦佩,背诵对方的好句子,呈一时之盛况。

儒生们撒开腿奔走相告:王昌龄与李太白……不过,这次见面,李白既高兴又沮丧。

诗名满天下的王昌龄高看他,使他兴奋不已。

然而对方也是出了名的开元进士,受朝廷重用。

李白快满四十岁了,仕途还无从谈起。

此后两三年,他漫游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诗名日盛,却未能弄一顶官帽。

有人赠他乌纱帽,他写诗酬谢,玩之再三。

平时他穿道士的服装,腰佩宝剑,头戴巾帽。

官府没他的位置,官员却乐意和他交往。

他自由的举止对习惯于官场作派的人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

另外他见多识广,通剑术,会炼丹,知道神仙住在什么地方。

和他交往是愉快的,虽然他阅人太多,大多数朋友过目便忘。

官员请他吃喝,给他钱用,他早已习惯了,没钱还伸手要,并不以为羞惭。

陶渊明乱世乞食,&ldo;敲门拙言辞。

&rdo;李白盛世要钱物,好像名正言顺,好像别人欠他似的。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