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当萨尔浒的败报传入京城,朝堂上再无人记得那场关于甲胄工艺的激烈辩论,也无人在意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时的良苦用心。
唯有宣府校场的寒霜棚遗址,在荒草中静静诉说着:保守与贪腐的合流,终将让一个王朝付出惨痛的代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工部的反扑与《永乐大典》造假案
1.伪造“磁石淬火致妖”
案例
工部文渊阁内,烛火在古籍间投下诡谲的阴影。
主事周德懋将抄录的《永乐大典·工典》残页浸入特殊药水中,待墨迹晕染出陈旧痕迹后,小心翼翼地插入典籍之间。
泛黄的宣纸上,一段关于“磁石淬火致妖”
的记载赫然在目:“嘉靖二十三年,匠人以磁石淬甲,竟致甲兵自鸣,夜现青光,此乃天谴之兆......”
三日后,这份伪造的史料被呈至御前。
内阁首辅看着记载,眉头微皱:“徐卿家,你如何解释?”
徐光启展开手中的放大镜,目光扫过文字边缘:“陛下,此乃伪造。
嘉靖年间尚未使用松烟墨,而此页墨迹经检测,碳同位素^{14}C含量与万历年间的制墨工艺吻合。”
他举起另一份同期史料对比,“且据《工部实录》,嘉靖朝并无大规模磁石淬火记录。”
朝堂顿时哗然。
周德懋却强作镇定:“徐大人莫要狡辩!
民间早有传言,您的冰淬甲在寒夜会发出异响,这不是妖术又是什么?”
台下晋商代表王云帆适时附和,袖中藏着给言官的银票。
原来,为阻止冰淬技术推广,他们精心策划了这场阴谋——利用世人对谶纬之说的敬畏,将科学实验污蔑为妖邪作祟。
徐光启早有准备。
他命人抬出密封的实验箱,箱内冰淬甲与普通甲胄在低温环境下同时接受测试。
当磁石靠近冰淬甲引发低频共振时,徐光启解释道:“此非自鸣,而是磁石与甲胄的物理共鸣,频率约20Hz,常人难以察觉。”
他转向周德懋,“若按伪造记载,嘉靖年间的匠人连基础声学原理都不懂,又如何完成磁石淬火?”
但谣言的传播远超想象。
市井间开始流传“冰淬甲会摄人魂魄”
的传闻,甚至有人声称在宣府校场看到甲胄悬浮。
徐光启深知,这是利益集团的垂死挣扎。
他暗中安排弟子带着检测工具,走访各地工坊,收集松烟墨的生产记录,终于锁定了伪造墨迹的来源——正是工部直属的制墨作坊。
真相大白之日,周德懋在狱中供出幕后主使。
王云帆的密室里,尚未销毁的伪造史料底稿上,松烟墨的气息还未散尽。
然而,这场闹剧带来的影响难以消除,即便证明了伪造,仍有人对冰淬技术心存疑虑。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下:“伪书易辨,心魔难除。
科学之光,终会刺破迷雾。”
多年后,当考古学家用碳十四检测技术验证古籍真伪时,这段伪造史料成为明代科技斗争的铁证。
它不仅揭示了保守势力对革新的恐惧,更展现了科学探索者在谣言与阴谋中坚守真理的勇气——那些试图用迷信掩盖真相的人不会想到,他们留下的技术漏洞,终将成为暴露自身的关键证据。
2.沈墨的墨迹年代鉴定
东厂诏狱的密室里,沈墨将放大镜对准《永乐大典·工典》残页,烛火在镜片上折射出幽蓝的光晕。
他用镊子夹起极细的纸纤维,在特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嘉靖年间宣纸特有的青檀纤维间,墨迹渗透深度仅5μm,与真品应有的10-15μm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