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015续(第7页)

这种效率,让明朝的商人能精准调整资金,玛雅的矿工提前安排运力。

老陈在晚年编写的《汞频要术》里,记录了个惊心动魄的案例:有艘同盟船在台风中受损,船员用仅剩的三枚银币传递“520+太微垣(船身漏水)→380+天市垣(坐标北纬15度)→450+紫微垣(尚有生机)”

,救援船按频率定位,在船沉没前救出了所有人。

“1赫兹的精度,就是生死线。”

他在页边批注。

赵莽让银匠制作了套“标准频率币”

,从380赫兹到700赫兹,每1赫兹一枚,共321枚,用密封的水晶盒保存,作为同盟的“频率基准”

这套银币后来被称为“汞频母币”

,每次新铸通信银币,都要与母币比对,误差超过0.5赫兹就销毁重铸——这种严苛的标准,让炼金通信的可靠性延续了百年。

当西班牙的间谍终于弄到一枚通信银币,却在破解时犯了致命错误:他们测出频率是450赫兹,却不知道需结合太微垣纹路才能解读为“台风预警”

,竟误以为是“银矿位置”

,结果派船队闯入风暴区,成了银潮导航渔民的笑柄。

赵莽在秘鲁的炼金作坊里,看着工匠们给银币镀上薄薄的汞层。

阳光透过天窗照在工作台上,每枚银币反射的频率都像个跳动的音符,与刻刀雕琢的星官纹路组成和谐的“乐曲”

他忽然明白,所谓“汞蒸气改频”

技术,本质上是找到了银、汞、光三者对话的语言,就像人类用文字记录思想,这套系统能用频率与纹路,在风浪中传递最复杂的指令。

如今,在银钞同盟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当年的三枚通信银币。

灯光照射下,380赫兹的紫微垣银币仍能在墙上投下“安全”

的光斑,仿佛在诉说那段用汞频密语守护银路的岁月。

而那些散落民间的普通银币,偶尔仍会被渔民拾起,在退潮时反射出精准的频率,指引着归家的航向——这是密码战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让技术回归民生,让智慧服务生活。

银币学院

秘鲁银矿旁的珊瑚石建筑里,三族学员正围着银质星图仪争论。

中国航海家李保用算筹推演金星轨迹,玛雅祭司伊察用结绳记录频率变化,欧洲科学家伽利略的学生安东尼奥则用望远镜校准数据——当他们的结论在450赫兹的标准频率上重合时,银币信号学院的第一堂课,就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传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既学《三垣二十八宿》,也修玛雅历法。”

赵莽在开学典礼上指着院徽,那是枚融合紫微垣纹路与玛雅数字的银币,“频率计算要用《九章算术》的均输法,也要懂欧几里得的几何,防汞腐蚀既要桐油石灰,也得会玛雅的龙舌兰汁配方。”

这个跨文明的课程表,彻底打破了技术壁垒。

学院的核心课程“频率控制”

,在特制的汞蒸气实验室进行。

中国学员擅长用“升汞法”

精确控制银中汞含量,通过算筹计算1赫兹级的频率偏差;玛雅学员则能凭结绳的松紧,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估算误差范围;欧洲学员带来的棱镜分光技术,让三者的成果能在同一套光谱图上验证——当安东尼奥第一次用三棱镜看到李保调制的380赫兹信号光谱时,忍不住用拉丁语惊呼“奇迹”

防汞腐蚀的实践课更像场文明博览会。

老陈教中国学员熬制桐油石灰,强调“三分灰七分油”

的配比;伊察的祖父演示玛雅秘方,将龙舌兰汁与火山灰混合,涂层柔韧性惊人;安东尼奥则带来威尼斯的玻璃釉技术,虽成本高昂,却能让银币在汞蒸气中保持三年不蚀。

学员们很快发现,最有效的防腐层是三者的混合体——文明的融合比单一传承更具生命力。

星历课上的碰撞最具启发性。

中国学员坚持用“盈不足术”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