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忙着与世界接轨,将传统一脚踢开,这样的心态该告一段落了吧?大约二十年前,某大报有个醒目的标题:&ldo;诗人是商品经济的怪物。
&rdo;时隔整整一代人,我们是否能反过来说:商品经济是诗意的怪物?两个怪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碰头了,不打不成交,彼此学会包容,和平共处。
我们的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的生活诗意盎然,所谓开放时代,二者缺一不可。
我个人对陶渊明的兴趣,也是由来已久。
其诗,其人,触动我已近三十年。
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
我很想写一本传记体的小说,取渊明先生的自传标题:《五柳先生传》。
渊明先生说:&ldo;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rdo;非常感谢魏心宏老师,是他让我有了一个机会:先作尝试。
德国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称荷尔德林是&ldo;诗人中的诗人&rdo;,我们能不能套用到陶渊明身上去呢?
对陶渊明的人格的赞美,历朝历代绵绵不绝,概而言之三个字:真性情。
他究竟&ldo;真&rdo;到了何种程度,令数不清的大学者大文人对他顶礼膜拜?
而由于评判标准的差异,历代对渊明的评价,反差也很大。
和其他杰出人物一样,他也被符号化、变得云遮雾罩,并且逸出文坛,影响政坛,波及商界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本文试图从个体解读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
虽然是不自量力,但我毕恭毕敬。
我们还是从生平说起。
陶渊明生平简单。
简单蕴涵着丰富。
海德格尔讲尼采,涉及尼采生平,只用一句话: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
其实尼采生平,足以写成一本厚书,有些章节饶有趣味:他和音乐家瓦格纳争夺美女的故事,让许多人津津乐道。
包括尼采为何发疯,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但这些事儿,不足以进入海德格尔的视野。
大师讲大师,严格限于思想进程,《尼采》一书长达一千多页,不重复,不拖沓。
译者孙周兴先生感慨说:这就是大师作派!
我们是仰望大师的人,而能够仰望,已值得欣慰。
持续的仰望,让我们略去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藐视生活中的低级趣味。
文人和哲人有不同。
哲人如同高居云端,而文人归属大地。
文品与人品,联系比较广泛。
文人的生平、生活,应当被纳入视域。
不过,这里也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