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ldo;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rdo;
这诗有禅味儿。
诗人静观,更能感受生命的律动。
苏轼受他启发,写下名句:&ldo;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rdo;‐‐由于静,而对群动了然于心。
由于空,而将万物纳入眼底。
公元416年,五十二岁的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序言说:&ldo;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
&rdo;
名酒从何而来,他没说。
什么牌子他也不讲,不然的话,今人拿去做品牌,不在茅台之下。
时令在春夏之交,昼长夜短。
名酒数量不少,他无夕不饮,说明他喜欢傍晚饮酒,喝到夜幕四垂,满天星斗。
他字迹潦草,老友加以整理,换纸书写。
他挥毫运思俱萧洒,以为一时之欢笑耳,并无传世的意思。
但老友为他收集,想必有这层考虑。
渊明写诗,尽兴而已,他又不拿去发表。
英国大诗人济慈,随写随扔,他的传世之作,大半是朋友在地上捡的。
包括画家音乐家,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好诗像原野吹来的一阵风,风过了无痕。
多谢渊明故人,整理书写二十首,全是佳作。
其中第五首,后世诗人视为圣品,焚香沐浴方能展读。
这诗明白如口语,体现渊明的一惯风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十
采菊东菊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