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李白这些年游得很厉害,名声陡起,不单官场文坛,民间已出现以他的名字为招牌的酒肆。
在当涂(今安徽凤阳),一位叫纪叟的老人因得了他一首诗,小酒家开成了大酒楼,而沿江两岸,从此挂出了数不清的&ldo;太白酒家&rdo;、&ldo;太白遗风&rdo;的招牌。
我没去过凤阳,想来今天也这样吧?李白这首让人发了财的诗是描写长江的:
&ldo;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rdo;
他在安徽漫游,以宣城为落地点。
宣州长史李昭是他的族亲。
州府后面有座北楼,是南朝诗人谢眺做宣州太守时修建的,几百年保存尚好。
谢眺,谢灵运,是李白心仪的两个诗人。
二谢除了诗写得好,仕途也曾得意,并且善于隐居。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王维、高适、孟浩然等人崇拜陶渊明,而以李白的标准,渊明不及二谢:这个陶彭泽隐得太彻底了。
李白登上北楼,立刻给这座古楼重新命名:谢眺楼。
不难想象他对州官们讲话的语气,他早年就这样了,如今名播天下,莫非还谦逊不成?官员围着他走左向右的,好像他是领导。
北楼改谢眺楼,有秘书一类的小角色会想:叫我们跳楼啊?谢了,谢了……事实上,州官们习以为常的北楼,一旦遭遇李白神奇的眼睛,马上变成千古名楼: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此间心情好,灵感如岩浆喷涌,压抑他多年的不称意,病毒般地发作了。
天宝三年离长安,算来刚好十年。
太守、长史皆喝彩,幕僚们更是振臂高呼:谪仙,谪仙,谪仙!据说这首诗,一个月之内就传到金陵、洛阳和长安。
天下诗人、官员、识字的商贾与庶民,不知此诗者,自觉气索。
当时,文化艺术的传播方式是恰到好处,歪诗传不开的。
而眼下的诗人、作家、艺人们,有挖空心思利用互联网的,歪瓜劣枣也能盛传。
李白这一年五十五岁。
宣城改变了他的生存境遇,他不再&ldo;生事转飞蓬&rdo;。
城北有座敬亭山,他去看山,发现这座并不知名的很有意思:看不够。
他一生阅人无数,看山无数,&ldo;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作名山游。
&rdo;赖有他一双亮得出奇的慧眼,山水之美得以呈现。
这美又是千差万别,对应人的形形色色的生存境域。
看山,也是借山岳反观内心。
他写出了豪放诗作,又给敬亭山留下安静的五言绝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