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李龟年这样的头号宫廷音乐家,他见过很多次,后来写诗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回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公孙大娘的剑舞,李龟年的歌声,当时俱为顶尖级的艺术。
杜甫有幸近距离感受,对他日后锤炼诗歌,多有裨益。
二十岁,弱冠之年,他将离开温暖的家,漫游天下。
唐代士子漫游成风,&ldo;游&rdo;出见识,也&ldo;游&rdo;来前程。
据说当时的考官,要看考生名气的,有名人或政要推荐的考生,考官将优先考虑。
学子都是诗人,诗人们都在漫游。
有钱人家的孩子,通常能远游。
穷人的儿子,游的范围小,除非他有边游边结交富贵朋友的本事。
帝国交通发达,物质丰盛而价格便宜,也给诗人漫游提供了方便。
杜甫第一次漫游,游到江南去,游了四年,求仕的目的并不明确。
他有财力支撑,不管是来自父亲,还是来自姑母或舅父们。
这一点与李白相似,虽然他远不及李白阔气。
临行前,父亲和姑母可能叮嘱过他,他频频点头,可是一旦上路,游出去了,异地风物扑面而来,他会应接不暇、忘乎所以的。
面容清瘦的小伙子,清澈的目光投向江南水乡。
只身远游,将故乡远远抛在身后。
目的不明确,感觉正好向世界敞开。
白天在路上,夜里在床上,各种新鲜事儿纷至沓来。
他游到苏州,游到绍兴,游到金陵,对世界充满好奇。
他写诗并不多,我们无从捕捉他诉诸文字的丰富的感觉。
求官,写诗,尚未形成强烈的主观意志。
如果杜甫二十岁就一门心思想做大诗人,那么他多半会成为小诗人。
我依稀觉得,他是三十几岁落魄之后,才形成了上述两种意志。
其实这正好。
大诗人的出现,应该是丰富的感觉在先,强烈的意志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