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3章(第2页)

四川老话,管这叫夜不收。

绵州有山有水,离成都、渝州(重庆)都不太远。

他学文也练武,父亲教他剑术。

十二个兄弟姐妹当中,父亲器重他。

可他后来的诗文,提及家人甚少。

他在朝廷做上供奉翰林了,写诗叫杨国忠(一说杨贵妃)捧砚,却未曾修书一封写给家人。

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父母去世,也没有他奔丧和居丧的记载。

十五岁,李白模仿司马相如写辞赋。

司马相如是成都人,汉武帝的御座前,他是风光人物。

从汉魏一直到隋唐,不少文人向往他的作派:有才,有钱,有官,有名气有美女。

少年李白一口气写下《明堂赋》、《大猎赋》、《拟恨赋》,洋洋数千字,恨不得自己明天就变成司马相如。

蜀地,相如更是家喻户晓,即使看不懂他的文章,也知道他跑到临邛县将富家女卓文君搞到手,财色双丰收。

一般百姓,只要提到他在汉景帝、汉武帝、以及梁王的手下都干过,马上就肃然起敬了,李白向往他,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理解李白,不可将他一味拔高,在他的作品中寻章摘句,强化他&ldo;济苍生&rdo;这一面。

文学史,文学传记,动不动就美化贤者,令人很厌倦了。

诗人自有高明处,不必老是动用统治标准,将诗人加以束缚,甚至绑起来给我们看。

审美的空间,当大于贫和富。

杰出的艺术家,无非是动用好手段,将他对生命的特殊体验推向极致。

如果拿是否关注民间疾苦的标准去套西方作家,人们会发现,这是很荒谬的。

少年李白的意志力朝哪个方向喷射,应该说大致清楚:他月下舞宝剑,灯前写华章,念念不忘官场、朝廷。

家族的意志,经由父亲的悉心培养,传入他的血脉。

包括那些从小就伴随他的、影影绰绰的家族传说。

父亲设计他、铸就他,然后静悄悄死去。

壮士一去不复返。

李白二十五岁出川,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的官场拼搏,得意和失落,连同他的几个妻子、一堆孩子,绵州青莲乡的亲人们好像全然不晓。

此前他游巴蜀,到过很多地方。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