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8章(第3页)

南宋的陆游挺身而出,扞卫李白,质问王安石。

到现当代,众所周知的,是毛泽东推崇&ldo;三李&rdo;:李白,李贺,李商隐。

文坛巨子郭沫若,写《李白与杜甫》,七十年代流传甚广。

他用阶级分析法,抑杜扬李,为后人所垢病。

但书中的一些重要考证,至今已成定论,比如李白生于中亚碎叶。

郭老此作,也促使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捧读李太白。

在我的记忆中,包括我哥哥在内的许多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为获此书要大费周折。

李白的诗,难以编年的形式编成集子,因为不少名篇的写作时期难下定论。

他一生马不停蹄,从城市到乡野,何时写何诗,他自己都弄不清。

除非派人跟着他。

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身世之谜,死亡之谜,作品之谜……

而最大的谜,是他的生命本身。

犹如一座活火山,六十年持续喷发。

肉身化作冲天的火山灰,千年万年不落下。

建议国家设重奖,请出高人,为我们解开李白的生命之谜。

2007214二稿于眉山之忘言斋

杜甫一

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

他瘦而高,柱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

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

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苦难。

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

他有一首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篇就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日里的天高云淡,杜甫不写诗。

阴风刮起来了,灵感却随风而至。

人霉水都磕牙,秋风欺负他,卷走屋上的三重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低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