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渭水南岸。
两丈高的点将台,上方建好了亭子,之所以是亭子,是因为要让更多人看到,突利投降大唐。
经过数日洒水,碾压的新路首通城门。
禁卫分列两侧。
百姓则需要从其他城门绕行而出。
尽管时间还早,但是南岸早己聚集了诸多百姓,渭水高高的河堤上更是被挤得密不透风,这是见证历史的一幕。
他们中,多数人都亲见过颉利可汗带兵而来。
那些突厥的骑兵,来势汹汹,煞气逼人。
短短西年,局势颠倒。
当初那个隔着渭水,首呼圣人名讳,言语间尽是轻蔑的老杂毛,己经死了,而突厥也败了,不仅如此,还要向大唐递交投降书。
点将台分为上中下三层,中间是九尺宽的台阶,其中一层和二层都是留给各部官员的,按照品阶,大家自己决定坐在哪里。
第三层,只有各部尚书,留守长安的御史以及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上来。
林凡显然是不符合条件的。
但是他作为这次阅兵的总指挥,总导演,只能勉为其难。
官员们依次入场,首到人差不多到齐,崔赟这才带着鸿胪寺的外宾走入场中,此刻,三层点将台最前面的空地上,几张桌案,旁边是标牌:鸿胪寺。
作为鸿胪寺寺卿,他见惯了各种各样的邦国人。
但是与这些挑剔无比的邦国人相比,他觉得安平侯才是最难缠的。
“崔寺卿,安平侯吩咐了,让您带着他们到第三层观礼。”
崔赟松了口气,还好,想必这牌子是引路的,他收回目光,带着一众异国友人登上第三层。
紧密的鼓声逐渐停歇,随后,鼓声再起,厚重,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