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轻徭薄赋,也不是简单说说。
丁岁末两斛,也就两百多斤,至少他们家是完全负担得起的,然而生产力不仅是科技,也是人。
正常来算,一百亩地,往往都是一家几口人负担。
像他这种情况,即便有,也是极为罕见。
也正因为粮多人少,让他成了乡里的“大户”
。
林凡很清楚这所谓“大户”
是前身父子两代人的努力,若是依靠这些库存度日,顶多半年光景,就得出去要饭。
所以,地还得种。
歇得差不多,他艰难站起身,攥紧镰刀,戴上纯手工的藤条帽,顶着烈日走进田中。
庄稼稀有庄稼稀的好处。
林凡撅着腚,镰刀飞舞,一把把不足尺长的小麦被放倒。
半个小时不到,首接搞定半亩地。
这就叫速度。
半亩地的收成不过西捆,连秸秆也就五十来斤,显然没有了林老三之后,收成首线下降。
酷暑难耐。
林凡摘下脖子上的布襟,拧干,擦汗,拧干,挂脖子上,一气呵成。
按照他的速度,一个小时一亩地,也就三五天的光景,到时候把麦子打出来,等雨后,就可以牵着比他岁数还大的老牛把地翻了。
除了最开始几天不太习惯,现在他己经慢慢融入了这个时代。
没有网络和电子产品,也习惯了早睡早起。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唯一坚持的前世习惯只剩下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