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关于薛延陀南下,突厥突利可汗求援一事,己经商讨了三日。
最终的结果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且,公婆都是自家人。
这也是朝堂上的无奈,做任何决定都要小心翼翼,圣人让他们踊跃谏言,谏言可以,问题是老板,出了事你别找我们。
显然不可能。
于是大家自然而然分成两派,其中可能有真正主张自己想法的,但多数都是负责把水搅浑。
主打一个突厥的事和大唐没关系。
什么唇亡齿寒?
薛延陀若是这能有力吞并突厥,亡的绝对是对方,这种季节,除非薛延陀能从雪地里变出粮食来。
以兵部为首的激进派,谏言必须要出兵。
给的理由也很充分,突厥作为目前第一个正式递交书面申请,归降大唐的小弟,现在遇到了困难,大唐不能不救,若是放任不管,这个大哥就名存实亡。
日后,其他小国,也很难诚心归顺。
以礼部和吏部为首的保守派则坚决反对。
眼瞅着天下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这些世家的路也越来越坎坷,你们这些勋贵还想着建功立业,把最后一点蛋糕分完,简首是痴心妄想。
身为皇帝,李世民对这些人的想法可谓一清二楚。
以李靖为首的兵部,代表着大唐最顶层武勋的核心利益:军功。
收复吐谷浑的功劳被林某人占去了多半,剩下的根本不够,书院和书牍天下的政策严重压榨了世家的生存空间。
而贞观大炮和冶炼坊的那些火器,也缩减了武勋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武勋本就不怎么干涉朝政,加上火器的出现,的确从根本上减少了战损,因此相较于世家对林某人恨得咬牙切齿,武勋反而表现得更冷静。
能争论几日没有结果,其中自然有李世民的暗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