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九月的风刚卷走最后一片夏末的热浪,五岁半的小宝已经背着比他肩膀还宽半寸的书包,站在小学门口那棵老香樟树下了。
书包侧袋里装着外婆塞的两枚一元硬币,边缘被手指摩挲得发亮——那是他坚持要带的“宝贝”
,说是要在放学路上买一块橘子味的橡皮。
这个夏天,这个总把玩具车排成队列的小男孩,眼神里突然多了些新的东西:盯着超市价签时的专注,攥着硬币跑向便利店时的雀跃,甚至在妈妈付款时,会突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们的钱够吗?”
这种变化像藤蔓悄悄爬上篱笆,起初只是零星的嫩芽。
记得第一次发现他对“钱”
有概念,是在小区门口的杂货铺。
那天他攥着皱巴巴的五角纸币,踮着脚够柜台里的棒棒糖,老板娘笑着说“不够哦,还差五角”
,他突然涨红了脸,把纸币捏得更紧,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可是妈妈说这个钱能买的。”
原来前一天妈妈带他买过同款,只是那天用的是微信支付,他只记住了“拿东西要给钱”
,却没看清数字背后的奥秘。
进入幼小衔接班后,这种懵懂的认知开始疯长。
班里有个叫朵朵的女孩,每天都会从粉色钱包里掏出卡通贴纸,说是“用两块钱从校门口阿姨那换的”
。
小宝回家后便翻箱倒柜找自己的玩具车,“妈妈,我的消防车能换多少贴纸?”
他举着掉了个轮子的消防车,眼里闪着交易的光芒。
爸爸蹲下来指着玩具车说:“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价值,就像你喜欢消防车,它对你来说很珍贵,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个旧玩具。”
他似懂非懂地点头,却在第二天把车塞进书包,回来时得意地举着两张奥特曼卡片:“我和乐乐换的,他说我的车比他的卡片厉害!”
真正的“金钱觉醒”
发生在第一次独立购物。
周末妈妈带他去超市,给了他十块钱,让他自己挑选喜欢的零食。””
,塞进车里;看到巧克力派,犹豫着拿起又放下,嘴里念念有词:“妈妈说十块钱要省着花。”
。
他把硬币一枚枚塞进裤兜,走路时叮当作响,到家后立刻找来一个玻璃罐,小心翼翼地把硬币摆进去,像在完成一场神圣的仪式。
从那以后,玻璃罐成了他的“宝藏库”
。
外婆给的零花钱,帮妈妈取快递赚的“劳务费”
,甚至掉在沙发缝里的硬币,都被他郑重地收进去。
每天睡前,他都会摇着罐子听响声,然后数一遍:“一、二、三妈妈,我有二十七块五了,能买那个会发光的陀螺吗?”
妈妈打开手机给他看电商页面:“陀螺要三十五块,你还差七块五呢。”
他立刻皱起眉头:“那我明天帮爸爸捶背,能多赚一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