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三年有效期的奥秘,藏在纳米银的氧化速度里。
普通银在水中会迅速氧化变黑,失去活性;而纳米银因颗粒细小,氧化过程缓慢且均匀,形成的氧化层反而能保护内部的银继续释放离子,像给银核穿上了一层透气的铠甲。
当三年后氧化层完全覆盖颗粒,银离子释放才会停止——这是自然界最精准的"
时效控制"
,比任何人工设计的缓释系统都更完美。
被纳米银屏障保护的河段,水底会形成一层薄薄的银汞化合物沉淀。
赵莽将这些沉淀打捞上来,发现它们像黑色的鳞片,质地坚硬且稳定,不会再次溶解到水中。
这意味着纳米银不仅能吸附汞离子,还能将其转化为无害的固态物质,从根本上清除污染——普通银珠只能暂时固定汞,而纳米银能永久终结汞的毒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匹配火星运河的电磁信号
赵莽在观测纳米银的光谱时,使用了从西班牙人那里缴获的天文望远镜镜片。
当阳光透过镜片照射在纳米银溶液上,棱镜折射出的光谱中,有一组特定频率的电磁信号异常明亮,像一串重复的脉冲密码。
他突然想起《跨卷伏笔》中记载的火星运河图——那是一张据说是从火星传回的电磁信号图谱,与眼前的光谱信号竟完全吻合。
"
不是巧合。
"
他翻出那本泛黄的《跨卷伏笔》,书中的火星运河图由一系列虚线组成,标注的电磁频率与纳米银光谱中的峰值频率分毫不差。
更惊人的是,信号的脉冲间隔正好是玛雅历法中的"
太阴月"
(约29.5天),与纳米银释放银离子的周期完全一致。
这个发现让赵莽彻夜难眠。
他反复检测不同批次的纳米银,甚至用不同方法制备的纳米银粉,发现只要颗粒直径在100纳米以下,都会产生这种匹配的电磁信号。
而普通银珠的光谱中,完全没有这组信号——仿佛纳米尺度的银,能接收到来自火星的电磁密码,或者说,地球的纳米银与火星的运河,在遵循同一个宇宙规律。
玛雅祭司的《银经》里有段被忽略的记载:"
银之微末,能通星辰;其光如语,传于天外。
"
或许古人早已感知到纳米银与宇宙的神秘联系,只是无法用科学术语表达。
当赵莽将纳米银的光谱信号与火星运河图并排放置,两种来自不同时空的图谱形成完美的重叠,像地球与火星在进行一场跨越光年的对话。
检测显示,这种匹配的电磁信号源于纳米银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当银颗粒小到纳米尺度,其表面的电子会集体振动,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而这种频率,恰好与火星表面某些区域的电磁辐射频率一致。
这不是银在"
模仿"
火星信号,而是宇宙中物质的微观结构,在不同星球上可能遵循相同的振动规律。
赵莽在日志的最后一页,画下纳米银颗粒与火星运河的示意图,用箭头连接两者的电磁信号。
他写道:"
地球的银尘与火星的运河,共享同一种语言。
这或许意味着,纳米尺度的物质,是宇宙中通用的信息载体,而人类首次在净化毒河时,听到了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回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