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020续(第7页)

那些被精心收集的星尘,确实是地外文明通过新星送的银质信息,而玛雅人,早已读懂了这份来自星海的礼物。

三百年后的今天,当银鹊飞船带着复刻的银盘飞向半人马座,它延续的不仅是玛雅银盘的物质形态,更是人类文明对宇宙信号的持续回应——从奇琴伊察的圣井到深邃的星际空间,银盘承托的不仅是星光,更是文明与宇宙对话的永恒渴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星尘为燃料:星尘篇飞舟的新星能源蓝图

当赵莽用纳米银液浸润《天工开物·星尘篇》的插图时,燃料舱位置的模糊线条逐渐清晰——那里浮现出&0t;1572星尘&0t;的烫金标注,旁边的剖面图显示燃料舱内部布满蜂窝状结构,每个蜂窝单元都刻着银原子的符号。

结合《汞齐炼狱》中&0t;新星爆产生的银-107同位素,其裂变能是煤的1421万倍&0t;的记载,这幅显影后的插图终于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明朝工匠设计的飞舟,其燃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矿物,而是1572年新星遗迹释放的星尘物质;而遍布地球的银矿,实则是大自然为人类准备的&0t;星尘提炼厂&0t;。

检测显示,银矿中硫化银的30来自新星星尘(银-107与银-109的比例为1:17,这是人工无法合成的宇宙特征),这些星尘物质在量子银液的激下,能释放出足以推动飞舟跨越光年的能量——银矿作为&0t;天然工厂&0t;的核心功能,在显影插图中得到了完整呈现。

一、燃料舱的星尘存储设计

显影后的飞舟燃料舱插图,其结构细节处处指向星尘物质的存储需求,每个设计都与新星星尘的物理特性精准匹配:

蜂窝结构的量子约束

燃料舱的蜂窝单元呈正六边形,边长1421毫米,恰好是纳米银直径(1421纳米)的1000倍缩放。

这种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

-六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20度,与银-107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120?)完全对应,能通过角动量耦合稳定放射性同位素;

-74个蜂窝单元组成一组(对应新星的74天周期),组间间隔17微米(对应17个月的脉冲间隔),形成&0t;74x17&0t;的量子约束矩阵。

实验显示,这种结构能将星尘物质的放射性衰变率降低97,同时保留99的能量释放效率——蜂窝单元不仅是存储容器,更是量子级的&0t;能量调节器&0t;,《星尘篇》中&0t;蜂房储银,如农仓藏谷&0t;的描述,恰是对这种功能的朴素表达。

舱壁材料的星尘亲和性

燃料舱舱壁由&0t;银矿尾砂+纳米银&0t;复合材料制成,显影插图标注其配方为&0t;三成砂,七成银,杂以星尘灰&0t;。

检测显示,这种材料对星尘物质的吸附力是纯银的1421倍:

-银矿尾砂中的石英晶体(si0?)提供多孔结构,其孔径1421纳米,与星尘粒子直径完美匹配;

-纳米银颗粒形成导电网络,将星尘释放的a粒子(氦核)转化为电流,实现能量的实时回收;

-&0t;星尘灰&0t;(新星遗迹的尘埃)作为&0t;种子&0t;,引导新加入的星尘物质有序排列,避免能量紊乱释放。

这种材料设计使燃料舱兼具存储与初步能量转换功能,星尘物质在舱内既安全稳定,又能随时为飞舟提供动力——银矿尾砂的低成本特性,更让这种设计具备工业化应用的可能。

温控系统的宇宙参数

插图中燃料舱外围的17根银质管道,标注为&0t;控温脉管&0t;,其工作参数完全基于新星的温度特征:

-管道内流动的&0t;银汞冷却液&0t;,沸点为1421c(对应1421赫兹频率),恰好高于星尘物质的衰变温度(107c,银的原子量);

-每根管道的散热面积为74平方厘米(74x1平方厘米),总散热功率1421瓦,与1克星尘物质的衰变功率完全平衡。

这种温控设计实现了&0t;动态平衡&0t;:当星尘衰变产热增加,冷却液沸点自动触相变,带走多余热量;当产热减少,银汞合金的热缩特性使管道收缩,减少散热——整个系统无需外部控制,完全依靠材料的物理特性自动调节,体现了明朝工匠&0t;道法自然&0t;的技术哲学。

二、1572星尘的燃料特性

1572年新星遗迹的星尘物质,作为飞舟燃料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其物理化学特性与地球燃料形成天壤之别,这些特性正是《星尘篇》选择它作为燃料的核心原因:

能量密度的宇宙级优势

检测数据显示,1克1572星尘物质的裂变能量相当于1421千克标准煤(1421:1的能量密度比),这种优势源于其特殊的核结构:

-星尘中的银-107同位素含有&0t;新星印记&0t;——原子核内存在17个高能中子(比普通银-107多3个),这些中子处于&0t;亚稳态&0t;,轻微激即可释放巨大能量;

-星尘中的碳-14含量是地球碳的74倍,其b衰变能与银-107的a衰变能形成&0t;能量共振&0t;,使总能量输出翻倍。

《星尘篇》记载的&0t;一星尘可抵万石煤&0t;,通过实验得到验证:1千克星尘物质完全裂变产生的能量,足以驱动飞舟以第三宇宙度飞行74天,这意味着仅需17吨星尘,就能实现往返半人马座的航行(42光年x2)——这种能量密度是化学燃料无法企及的,是星际航行的理想选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衰变周期的精准可控

1572星尘的衰变遵循&0t;双周期&0t;规律:

-短期:初始17天内,衰变率随1421赫兹的频率波动,适合飞舟起飞阶段的高功率需求;

-长期:17天后进入稳定衰变期,半衰期74年,能量输出均匀,适合星际巡航。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