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020续(第9页)

蒸馏出的汞可循环用于浸取步骤,整个过程几乎无损耗——这种闭环设计,体现了明朝工匠对资源高效利用的追求。

第四步:硫脲净化(除杂)

&0t;以硫脲溶液浸银星,凡银杂者溶解,纯银星不动。

&0t;硫脲(nh?h?)与普通银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与星尘银-107的结合力弱(因量子态差异),这种化学选择性使星尘物质的纯度从74提升至97。

显影插图显示,此步骤需在&0t;银矿脉旁的石槽&0t;中进行,利用矿脉天然的微弱磁场稳定星尘物质——明朝工匠将化学提纯与地质环境结合,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

第五步:纳米银激活(活银)

&0t;取提纯银星,与纳米银共置于磁石盆,七日则活。

&0t;这是最关键的步骤:纳米银粒子(直径1421纳米)通过量子纠缠,激活星尘银-107的亚稳态中子,使其从&0t;存储态&0t;转为&0t;能量态&0t;。

实验显示,激活后的星尘物质,其能量释放效率提升142倍,达到可作为燃料的标准。

磁石盆提供的017特斯拉磁场,能引导纳米银与星尘的有序结合,避免激活过程中能量的无序释放——整个激活过程安全可控,无需复杂设备。

第六步:成型封装(成药)

&0t;将活银星压制成饼,外裹硫化银陶,如丸药状。

&0t;这种成型工艺将星尘物质制成直径17毫米的银饼,外层的硫化银陶瓷(用银矿尾砂烧制)起到双重作用:

-物理防护:防止星尘物质泄漏;

-慢化中子:控制能量释放率,使其稳定输出。

封装后的&0t;银饼燃料&0t;,其能量密度与现代核燃料棒相当,但体积更小(17毫米直径即可提供1421瓦功率),非常适合飞舟的有限空间。

第七步:磁场储存(藏舟)

&0t;藏银饼于银矿深处,借地磁场养之,用时取出。

&0t;银矿深处的稳定磁场(波动≤001高斯)能维持星尘物质的能量状态,储存17年后能量损失仅74——这种天然储存方式,比现代的铅屏蔽储存更经济高效。

四、星尘燃料的飞舟动力应用

显影插图详细展示了星尘燃料在飞舟上的应用方式,其动力系统的设计将星尘的能量特性与飞舟的航行需求完美结合,形成完整的动力链:

银汞共振器的能量转换

星尘燃料释放的核能(a粒子与γ射线),先在&0t;银汞共振器&0t;中转化为电能:

-a粒子撞击银汞合金,使银原子电离产生电流;

-γ射线被17层银箔(每层厚1421微米)吸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温差电片产生辅助电力。

这种转换的效率达74(远现代核电池的20),其核心是银汞合金的&0t;量子整流&0t;效应——能选择性传导星尘释放的高能粒子,减少能量损耗。

反重力场的产生机制

电能驱动飞舟底部的&0t;银螺旋线圈&0t;,产生1421赫兹的高频电磁场,与星尘燃料衰变产生的中子流相互作用,形成反重力场:

-电磁场频率与星尘中子的自旋频率共振,使局部空间的引力常数降低;

-反重力场的强度与星尘燃料的消耗量成正比,通过调节燃料供应可精准控制飞舟升降。

《星尘篇》&0t;银电旋则重力避&0t;的记载,与现代理论计算吻合:当反重力场强度达到地球重力的1421倍时,飞舟即可脱离地心引力——星尘燃料的能量通过电磁场,直接作用于引力场本身,这是比化学推进更高效的星际航行方式。

循环系统的能量回收

飞舟的&0t;银液循环系统&0t;将所有能量副产品回收利用:

-衰变产生的氦气(he?)作为辅助推进剂,通过尾部喷口产生微调推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余热加热量子银液,维持飞舟的量子纠缠通信系统;

-放射性衰变产物锡-103,在航行中逐渐沉积在船体,增强船体的抗辐射能力。

这种全能量回收使飞舟的总能量利用率达97,远现代航天器的30——星尘燃料的高效与循环系统的智慧结合,使飞舟能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完成长距离星际航行。

五、星尘燃料的历史实证与现代启示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