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当银线传输的能量过阈值时,星尘炉突然释放出冲击波,将工坊的玻璃窗震碎。
赵莽在监控回放里看到,那些被熔化的金属竟悬浮在空中,组成与第谷新星遗迹相同的星云图案。
“是铁-60同位素在搞鬼。”
林夏的分析报告弹出,新星辐射中含有高浓度的这种物质,与飞舟残骸里的成分完全一致。
当她将辐射强度调低30时,悬浮的金属突然坠落,在地面形成一行玛雅文字:“过犹不及,如玛雅历法般循环有度。”
胡安带着秘鲁的汞齐合金赶到时,工坊的温度已升至六十摄氏度。
他将合金粉末撒在银线上,那些烫的线材立刻冷却下来,表面凝结出露珠般的汞珠。
“印加矿工的经验,”
他擦着额头的汗,“汞能吸收过剩的能量,就像他们用合金填充矿道裂缝防止坍塌。”
修复后的星尘炉开始稳定运行。
赵莽看着实时数据,效率刚好是原来的三倍,不多不少。
他突然明白这背后的深意:明代的力学平衡、玛雅的能量调控、秘鲁的化学缓冲,三族技术就像新星的爆与冷却,少一分则不足,多一分则毁灭。
宇宙的回信
满月之夜的观测塔格外明亮。
赵莽启动了完整的能量传输系统,银线网络将新星辐射、月光与星尘炉的热能交织成巨大的能量茧,在工坊上空形成半透明的球体。
林夏的望远镜捕捉到惊人的画面:能量茧的内部,正缓慢凝聚出飞舟的虚影——比历史记载的郑和宝船更大,船帆上嵌着三族文明的符号。
“是地外文明的引导。”
祖父的加密日记被能量激活,自动在屏幕上解码,“第谷新星爆于1572年,正是明代隆庆年间,恰与三族密钥的制作时间吻合。”
当赵莽伸手触碰能量茧时,指尖传来熟悉的震颤,与他手腕上的银质星图共振。
突然,所有的仪器同时静默。
星尘炉的显示屏上跳出一行新的文字,是用三族文字共同书写的:“理解共生者,得见星辰全貌。”
银线网络开始收缩,将多余的能量返还给夜空,只留下刚好维持熔炼的剂量。
观测塔的地面裂开细小的缝隙,渗出的汞齐合金在月光下形成新的星图——那是下一个新星遗迹的位置坐标。
尾声
三个月后的国际技术博览会上,星尘炉的展示区前排起长队。
赵莽站在透明工坊里,向参观者展示银线如何捕捉新星的能量,纳米银在炉中流动的轨迹,恰似三族文明跨越时空的对话。
林夏的实时播报出现在大屏幕上:“第谷新星遗迹的辐射频率出现新的波动,与我们预设的下阶段实验参数完全匹配。”
胡安举着刚提炼出的汞齐合金挥手,那些金属在阳光下泛着的光泽,与五百年前秘鲁矿工看到的一模一样。
闭馆前的最后一刻,一个小孩指着星尘炉的观察窗:“里面有船!”
赵莽笑着俯身,看见炉内的银液正凝结成飞舟的微缩模型,船身上用玛雅文字刻着:“技术不是掠夺的工具,是文明对话的语言。”
夜空的第谷新星依旧闪烁,仿佛在回应地面上的微光。
赵莽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三族先人与宇宙的约定——真正的进步,永远始于对差异的尊重,终于共生的智慧。
量子银河
赵莽的护目镜映着幽蓝的光,星尘炉里的银液正生诡异的沸腾。
那些原本按斐波那契数列排列的纳米银颗粒,突然像被无形的手拨动,在液态金属中组成螺旋状的星图——与半人马座a星的星系结构完美重合。
监测仪的警报声急促响起,74赫兹的谐振频率正以指数级攀升,工坊里所有银质工具都开始震颤,表面浮现出相同的螺旋纹路。
“林夏,快查半人马座的射电望远镜数据!”
他猛地扯开防护手套,指尖刚触碰到炉壁,就被一股电流弹开。
手腕上的银质星图此刻烫得惊人,那些陨铁纤维组成的纹路正缓缓移动,拼出三个从未见过的符号——后来被证实是玛雅象形文字里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