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时间总是不经混,刚才还是嗷嗷待哺的娃娃,转眼间就变成了翻墙上树的淘小子。
&ldo;该给小三儿找个地方读书了&rdo;,秦敏学夫妇盘算着。
读书?那时候读个书,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年龄一到,拿着户口簿,便能就近报名上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不是什么人都能读得起的。
富贵人家的孩子读书,通常是高薪请个名师到家里开小灶;中等人家的孩子读书,那得凑份子,几家合请一个老师;至于穷人家的孩子,多半是没得读的。
秦敏学虽然在古县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毕竟不是一把手,说话办事,力度有限。
孩子上学的事,也不那么顺畅。
秦夫人王氏有个哥哥叫王本,在祁门县当知县,因为是一把手,有实权,所以在祁门县那一亩三分地,说话办事那是相当的好使。
在祁门县这个地方有个远近闻名的才子叫汪伯彦,这位老兄家境虽然贫寒,但读起书来,一点也不含糊。
怎么个不含糊法?按现在的说法,那应该是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都统统拿下,第一非他莫属。
知识就是力量,成绩就是资本。
汪伯彦少年成名,在祁门当地算是新闻人物,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知县王本就是他的铁杆粉丝之一。
实际上,攻于心计的王本看重的不是汪伯彦的才华,而是他的锦绣前程。
他心里很明白,以汪伯彦的学识,通过科举考试,将来在朝廷里谋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
对这样有前途的年轻人,感情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在汪伯彦考中秀才之后,王本为了彰显自己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专门命人修建了一座学堂,取名为&ldo;英才馆&rdo;。
有了馆,就应该有馆长和塾师,馆长是谁呢?当然非汪伯彦莫属,塾师也由他兼任,来个&ldo;双肩挑&rdo;,王本一个人拍板就把这事给定了。
汪伯彦考中秀才后,本打算在家埋头苦读,一门心思准备科举考试。
无奈家穷四壁,温饱问题无从解决,加上知县王本的极力邀请,不得以出山做了个馆长兼塾师。
学堂和老师都有了,就缺学生了。
按理说,这修&ldo;英才馆&rdo;花的都是老百姓缴纳的血汗钱,应该算是公立学校,谁都可以就读的。
理是这么个理,但祁门县的一把手王本不答应。
他琢磨着,这肥水可不能流外人田,先可自家人来,王家孩子们先上,不够数的话,旁系亲属再往上补,当然,他不会忘记自己的外甥秦氏兄弟。
就这样,秦桧在舅舅王本的关照下,一路从古县来到祁门县,实现了跨学区就读,择校费自然是全免的。
不难想象,英才馆开馆的壮观场面,形形色色的官员、乡绅、秀才书生、好看热闹的闲人们凑到了一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