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永嘉之乱后,中原被异族占领,汉地士族百姓除了少数不愿离开家乡的,大部分人都南下渡江,以躲避战乱,谓之衣冠南渡。
这些年来,王谧招揽了百十流民为自己种地,大都是自北方渡江避难的青壮,躺在担架上的郑三郎便是其中之一,其祖籍徐州,先前参加过流民军,和前燕军队打过仗,三年前渡江成为王谧荫户。
王谧看着担架上满身污泥的郑三郎,皱眉道:“李威?”
众人纷纷点头,王谧心道这个李威,还真是阴魂不散啊。
丁角村最有势力的地主,是李氏家族的一条旁支,当初李氏族中给母子安身的数百亩土地,就是从分支家主李康手中置换的,打伤人的李威,便是李康之子。
按道理王谧和李威也算是半个同族,初时两边相安无事,但后来李威却针对起王谧来,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流民。
汉时长江下游的农业技术,其实并不如中原发达,后历经两晋战乱,中原农人南下,带来了大量先进的农耕技术,江东农业才开始追上中原的脚步。
丹徒靠近长江出海口,河流常常因积淤泛滥,对农业生产影响颇大,虽然地广人稀,但农业利用率并不高,尤其欠缺劳力。
所以当初李威见族中给母子置换出数百亩并不是那么丰沃的土地时,也并没有认为是亏了,其一这土地不是白得的,而是母子二人给族中交了不菲的钱资交换的。
其二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抛荒偏僻,河水泛滥之地,在李威看来,母子二人和几个仆人,根本无力打理这些土地,迟早还要向他求助,那时便是自己捞取好处的机会。
而且母子两人很难找招纳劳力,彼时根据占田令,一户平民最多可以拥有百亩土地,看似不少,但扣去十分之六的田租外,还要交出数匹绢麻织物,加上各种劳役,所剩亦只能艰难糊口。
除了平民,就是佃农奴工,其都已经依附于村中豪强,也不可能被招揽,尤其是母子二人刚来丁角村不久,母亲李氏就生病去世,只留下十岁的王谧一人,眼看家中无人支撑,只能向李威求助。
但谁也没有想到,王谧却以极为优厚的条件,出去招揽了一批尚未成为地主家奴的流民,然后对那些看似不好利用的烂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先是开挖沟渠,减少田地受旱涝影响,然后试做稻麦间作,稻田养鹜等江东少见的技术,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如今五年过去,王谧依靠百十名青壮老幼,将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经营颇有富余,最近竟然还开始向其他士族地主买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