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后来,学校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但办学宗旨、学制、课程设置并未变动,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因而1914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并到清华学校参观后,&ldo;给了一个批评,就是: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了的大学校。
&rdo;(邱椿《清华教育政策的进步》,载《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清华大学出版社。
)
[23]吴宓《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载《清华周刊》第351期,1925年9月18日。
[24]蓝文徵《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载台北《清华校友通讯》,新32期,1970年4月29日。
[25]吴宓(1894‐‐1978),字雨生,又字雨僧,陕西泾阳人。
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17年赴美留学,初进弗吉尼亚大学,后转入哈佛大学,获学士学位,继入哈佛研究院,师从新人文主义美学大师白壁德(irvg
babbitt,1865‐1933)攻研哲学,1921年获硕士学位。
当此之时,与其在哈佛共读并友善者,还有中国的陈寅恪、汤用彤等,因吴、陈、汤三人学业成绩超群,故有&ldo;哈佛三杰&rdo;或&ldo;三剑客&rdo;之称。
至于这顶帽子是别人给戴上还是自己扣到头上,似无确切的说法,但三人作为一个优秀的小群体为众生所瞩目,当是不争的事实。
当时在哈佛就读且与&ldo;三杰&rdo;友善者,还有陈寅恪的表弟俞大维,以及梅光迪、张鑫海、林语堂、楼光来、顾泰来等人,此等人物大都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归国后在学术界成为呼风唤雨的人物。
1919年10月,梅光迪受南开大学之聘归国任教,一年后受他的同学好友、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哲学博士、时任东南大学副校长兼文理科主任刘伯明邀请,转赴南京高师兼东南大学任英国文学教授。
1921年7月,吴宓受梅氏举荐,回国出任东南大学西洋文学教授,讲授&ldo;中西诗之比较&rdo;等课程,自此开中国比较文学先河。
按当时规定,清华留美公费生为五年学制,吴宓本应继续学习深造,一举拿下博士学位,可他经不住梅氏的蛊惑,还是决定提前归国了。
按吴宓的女儿吴学昭的说法,&ldo;他实在是太关心中国文化的命运了,迫不及待地回国参加弘扬民族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战斗。
&rdo;(《吴宓与陈寅恪》,吴学昭,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也就在这一年9月,陈寅恪离美,进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及东方古文字学。
吴宓回到国内至上海两周后的1921年8月,即与陈心一女士结婚,自此开始在起伏跌荡、飞转升腾的爱情与婚姻旋涡中打起滚儿来。
1922年初,吴宓同刘伯明、梅光迪、胡先骕等一帮志同道合的留美学者共同创办《学衡》杂志,吴出任总编辑,这个文化团体,时人称之为&ldo;学衡派&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