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顾颉刚在给胡适的信中说:&ldo;静安先生清宫殿俸既停,研究所薪亦欠,余月入五十元,何以度日。
曾与幼渔先生谈及,他说北大功课静安先生不会担任,惟有俟北京书局成立时,以友谊请其主持编辑事务。
然北京书局不知何日能成立,即使成立而资本有限,亦不能供给较多之薪水。
我意,清华学校既要组织大学国文系,而又托先生主持此事,未知可将静安先生介绍进去否?他如能去,则国文系已有中坚,可以办得出精采。
想先生亦以为然也。
清宫事件,报纸评论对于先生都好作(多)尖酸刻薄之言,足见不成气候的人多。
&rdo;《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手稿本,耿云志主编,黄山书社1994年出版)
由此看出,顾信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筹备甚至酝酿前,说是他首先向胡推荐王国维入清华并不为过,而从胡与曹云祥书信来往可知,胡正式荐王任教国学院都在此信之后。
但从整个过程看,荐王之头功,还属于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王国维死后,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有&ldo;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
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迁幽居&rdo;的诗句。
按陈的弟子蒋天枢解释:陈诗中的前一句,来自《昌黎集》嘲鲁连子诗,诗云:&ldo;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
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觜&rdo;。
胡适乃安徽绩溪人,盖胡怜王氏之身世处境,荐入清华也。
(《吴宓与陈寅恪》吴学昭编)
另,当时住在天津张园的溥仪,身边一帮旧臣随从仍阴魂不散,相互倾轧,斗法争宠。
与王国维亦师亦友的罗振玉在角逐中渐渐败下阵来,不再受宠。
而郑孝胥等一帮孤臣孽子借此得势,开始在&ldo;皇上&rdo;身边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整个张园&ldo;小朝廷&rdo;充满了无休止的争论、表演、欺骗与榨取,在这种污浊的环境之下,已被折腾得晕头转向的逊帝溥仪,整日沉浸在一连串的热闹、烦躁、激动、梦想、失望、希望、滑稽之中不能自拔。
耳闻目染这种环境和人事,王国维大为苦恼,于是较痛快地答应了清华之聘。
此事在王氏给友人蒋汝藻的信中可见得分明:&ldo;数月以来,忧惶忙迫,殆无可语。
直至上月,始得休息。
现主人(南按:指溥仪)在津,进退绰绰,所不足者钱耳。
然困穷至此,而中间派别意见排挤倾轧,乃与承平时无异。
故弟上月中已决就清华学校之聘,全家亦拟迁往清华园,离此人海,计亦良得。
数月不亲书卷,直觉心思散慢,会须收召魂魄,重理旧业耳!
&rdo;蒋汝藻回复曰:&ldo;顷知已毅然决定,为之颔首不置。
从此脱离鬼域,重入清平,为天地间多留几篇有用文字,即吾人应尽之义务。
&rdo;(《王国维全集?书信集》,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或许,王国维这一无奈中的选择,不只对他自己是个解脱,对中国文化而言亦算是一个大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