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笔筒不错,老东西。”
摊主是个中年人,见孙中原看了一会儿,开口了。
“什么时候的?”
孙中原一边问一边心想,这东西,越看越像清初的东西。
清初比较乱,民窑倒真有可能有人尝试,出现这种隶书落款的青花笔筒。
“这个不好说,没准是清朝哪个王爷贝勒的私窑,或者民国珠山八友的东西也不一定呢!”
摊主应道。
这些他就是瞎说了,私窑能是随便开的么?还有珠山八友,怎么会落这种款儿?
“珠山八友?”
陈丹洋看向孙中原,“这八个人好像很有名。”
孙中原顺势应了一句,“珠山八友不是八个人,光代表人物就是十几个,整个群体怕是得有几十个人。
这个八,是个虚数。
比如扬州八怪,也不是八个人。”
珠山八友的名头确实很大,难怪摊主会攀用附会。
当然,这也说明,他没看明白这件笔筒。
而且,珠山八友的创作,以粉彩和瓷板画为主。
这也是晚清到民国的流行元素使然。
清亡之后,瓷都的御窑厂没了,但是有一批之前在瓷都谋生的民间高手就此出场。
以前的官窑虽然精美,但是一般都有严格限定,不利于艺术发挥。
珠山八友在瓷器上,开始了创新,比如之前的瓷器人物都是全身笼统的,没有人物肖像,他们做了;比如在瓷器上运用泼墨技法,效果也不错。
“这应该就是普通的清代民窑,不像你说的。”
孙中原仔细研究了一番,基本可以断定了。
不过,他这话半真半假,清代民窑没错,但绝非普通民窑。
这件青花笔筒,应该是顺治时期的民窑,而且是高手匠人所为。
华夏古代的匠人,留名的少,大多高手都被湮没,只有作品传世,未有其名。
像玉雕中的陆子冈,瓷器中的珠山八友,毕竟是极少数。
所以,这件青花笔筒,虽然是顺治时期的民窑,但称得上精品。
顺治时期,满清刚刚入关,官窑尚未顺利恢复生产,所以产量极少,质量也不高。
目前出现过的,主要是“大清顺治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