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几乎是王安石的唯一。
将后来真正打垮老王的不是政敌,而是王雱的英年早逝。
史料误读如此严重当然有原因。
司马光上台后程朱理学派崛起,为了摆脱巨人的阴影,他们对王安石乃至王安石一家的妖魔化,是不遗余力的。
说起来,王安石是个有良心的人,他一生都觉得亏欠郑二娘一脉。
所以老王一向不喜欢“荫补官”
制度,却是将来,老王也会为了那个考不起的王旁,去找皇帝要官,要来的官职就是“太祝”
。
太祝在大宋就是个典型的荫补官。
所以史料中的“王太祝”
,绝对不是指王雱。
王雱是神童,正统进士及第的人。
何须找皇帝走后门要这种九品芝麻官?进士及第的人,起步比太祝至少高个四级,那还是在没有宰相爸爸的前提下。
王安石是大宋宰相,吴琼老妈是国夫人。
所以如果王旁是吴琼生的,大宋正史就一定会有记录。
这就是王安石有小妾、且没有带在身边的第一个铁证。
侧证是老王说的那句“清官难断家务事”
。
天下官僚一起怼王安石,老王都很淡定很顽强。
但他能叹息出“难断家务事”
来,就说明家里的事的确让王安石这个妻管严非常忧心了。
为什么呢?
因为将来的那个王旁就真是个被迫害妄想者了,怀疑妻子给他戴绿帽,就天天打妻子。
怀疑儿子不是他的种,就天天逼儿子。
史料中用词“儿惊悸死”
。
于是后来的学者吃模糊抹黑,说这是王雱做的,解释是王雱“吓死了儿子”
。
是不是王雱先不论。
但其实“惊悸死”
的意思,显然应解释为“吓的要死”
或“险些吓死”
。
不是说真的吓死了。
如果是真的吓死,就会用词为“惊悸而死”
。
汉语就这样博大精深,惊悸死和惊悸而死,一字之差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