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
“元始乃道中之祖为灵宝祖师,道君乃法中之祖为宗师,老君乃教中之祖为真师。”
若从它们出现之先后为序,先为“老君”
,次为“元始”
,后为“道君”
。
此外,五代闽主供奉“三清”
为宝皇大帝、天尊、老君。
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
之首,在宫观“三清殿”
里居中。
其名最早为元始天王,晋葛洪《枕中书》云:“昔二仪未分,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
虽然道书中有将元始天王与元始天尊当作两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宁全真所说,元始天尊者“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也”
。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撰列诸尊神传纪,亦首列《元始天王纪》,可见宋时已当作一位尊神了。
南朝梁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共分七个神阶,元始天尊列为第一神阶的中位,《隋书·经籍志》也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
道书认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气,凝结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谓之帝,道居帝之先,故为元始。”
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广明二年(881)进《三界混元图》于朝,其中叙曰“天尊者极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则为气,息则为形,不无不有,非色非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
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化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天尊,盖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则弥高,攀之则无阶,杳杳冥冥……生万物而不为主宰,御万化而不为言,至尊、至极,故曰天尊也。”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未沌之霞,托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
时玄景未分,天光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余劫,天朗气清,二晖缰络,玄云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进登金阙,受号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
总之,从两晋到南北朝时,元始天尊已逐步驾临于太上老君之上,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灵宝天尊居“三清尊神”
第二位。
南北朝时《上清》《灵宝》经相继出现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第二神阶中位,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
为万道之主。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纪》《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所记略同,但又稍有差异。
据《灵宝略纪》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
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元始乃与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缘,既毕,然后以法委付道君,则赐道君太上之号,道君即为广宣经箓,传乎万世。”
又据《洞渊集》称:“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
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无之间大道存焉。
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气,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道弟子焉。
犹是老君禀而师之矣!
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付经师郁罗翘真人,传教于万国焉!”
上清、灵宝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
为根,体现了道教以“道”
为最高信仰的思想。
后之灵宝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