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已经算是多了。
我估摸着,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得到京兆尹的指点,来我们庄子的人会更加多。
我让他们去我们新置的庄子上了。
那里有两个破窑洞,先让他们安置在那里,过了一个月,等他们身体都养得差不多了,大夫也确定没有什么疫病以后,再让他们迁到下面新盖的瓦房里·给他们安排活计。”
“那家里预备的药材可够?”
“虽然都准备了一些,也不知道够不够。
好在,我们买的是山·不但有石头,还有花木,药材也不少。
到时候,让那些流民自己上山采摘就是。
对了,要跟他们说好,别的草药倒还罢了,像甘草之类以根入药的药材,可不能尽取了·一片里头至少要留下三四作种才好。”
一说起采摘药材·林招娣就想起了水土流失,她还记得蒙古沙化的事情·如果不是东面的那些矮子大量收购甘草,后世的蒙古草原也不会沙化得那么厉害·连带着北京也三天两头地闹沙尘暴,就连电视台上也都是黄色警报。
没有亲眼见过是不知道厉害的。
那严重的后果,导致林招娣甚至连个口风儿都不敢露,就怕被人知道,用在国与国之间,最后害人害己。
林招娣甚至不止一次暗地里担忧,如果这个计策被上面的人知道了,只怕一时半会儿地会有好处,让草原上水土流失,让草原部族赖以生存的牛羊遭受损失,可是随之而起的蝗灾就让人头痛了。
毕竟,蝗虫可是长了翅膀,会飞的。
“既然甘草如此,那葛藤是不是也要限制下面采割?我听说,葛粉在寻常百姓之家可受欢迎了。”
严嬷嬷边上笑道:“可不止呢。
葛叶可止血,葛藤可织布,葛根可{粉,葛藤上上下下都可以入药,可不光光就根茎有用呢。
柘树也一样。
茎皮是上好的造纸材料;根皮可入药,能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淤止痛;汁液染就的织物,更是君王独享的;木料也极为珍贵,有南檀北柘之说;柘叶可饲蚕;果实可食用亦可酿酒。
这两种作物乃是极有用的作物呢。”
林黛玉道:“那我们家的庄子附近可有葛藤和柘树?有没有人养蚕?”
“葛藤和柘树倒是不少,养蚕的人却不多。
毕竟,江南的水土好,桑叶肥美,蚕也养得好,丝自然就好。
这丝好了,这织物自然也是上上等的。
京畿柘树虽然不少,可比江南要冷多了,自然这养蚕的人就不比江南那么多。
而且,还有句话,叫做半田半蚕,累得没气的说法。
又要伺候地里的农活,要养蚕,也太辛苦了些。
京畿繁华,百姓富足,只要略略懂些心思,就能弄到养家糊口的银钱,自然也没有人愿意那么辛苦地养蚕了。”
林招娣道:“不妨。
越是幸苦,就说明养蚕需要的人手越多。
我只要那些流民人人都有活计做便是,其余的,倒也不在乎。
而且,养蚕的人就顾着养蚕,种地的人就顾着种地,都分开了也好,也免了是非。”
“是,姑娘。”
“不过,嬷嬷可知道这蚕种去哪里要么?虽然问父亲要也是极容易的,我就怕江南的蚕种不适合京里的气候。”
“姑娘放心。
老身知道哪里有蚕种。
如果姑娘要,只要几日功夫也就得了。”
林黛玉笑道:“姐姐难道忘记了?每年二月,宫里还要举行亲农礼和采桑礼呢。
如果就是别的地方没有,宫里也一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