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民以食为天”
在丰年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粮食的储备,又不能太单一,这就有点像现代的金融。
就像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样,粮食的储备要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的种类不同的类别进行储存,特别是对于军粮的储备。
一旦梅城遭遇敌人围攻,被困城中,与外界失去联系,运粮之路被切断,就可立刻开启粮仓。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
。
粮食储备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古今中外皆关注的大事。
夏朝,仓储制度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此后的各朝各代也无不把储粮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
储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战略思想之一。
帝王们都懂得“广积粮”
的厉害所在,都明白储粮起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
的作用。
“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就是当年刘邦实力不够强大时的十二字方针。
“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
则是朱元璋的九字方针。
他们无不懂得“广积粮”
的重大意义所在。
元末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人人皆在争夺天下,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与“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
的九字箴言是有一定关系的。
锅里没几两米就开几千人的饭,无异于扯张虎皮来做大旗,不过狐假虎威而已。
古代,不仅只有朱元璋和刘邦这两位君主懂得储粮的重要性,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中央仓储的建设,而且也十分注重地方政府储粮。
汉代时,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开始营建新都长安,首批重点建设工程就包括了太仓。
除太仓外,中央直接管理的粮仓还有位于甘泉的甘泉仓、华县的华仓、左缴附近的细柳仓和嘉仓等。
历代王朝除狠抓皇粮国赋入库外,还积极拓展其它的筹粮渠道。
例如宋代,不同类型的仓廪有不同的粮食来源。
正仓亦称官仓,其粮食来源主要是皇粮国赋;各州、县的义仓,主要是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常平仓的储谷主要是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其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广惠仓的仓米来源是官府对无人耕种的绝户田募人耕种所收的租谷;社仓主要为官府提供谷本,收“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