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三、共产党党员及青年团团员在国民党中言语行动都须团结一致。
四、须努力使国民党与苏俄接近,时时警醒国民党,勿为贪而狡的列强所愚。
对于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这一国共合作策略,后来蒋介石称之为&ldo;寄生&rdo;策略。
蒋介石在他的《苏俄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ldo;……(中国共产党)发育的初期,必须寄生于中国国民党内,施展其渗透、分化、颠覆的阴谋……&rdo;
不论蒋介石怎么说,事实证明&ldo;西湖会议&rdo;以及中国共产党&ldo;三大&rdo;作出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重大策略的提出者、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中国共产党&ldo;三大&rdo;。
马林对于中国共产党,可以说立下两大功劳:
第一,为了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ldo;一大&rdo;,马林出了大力。
在中国共产党&ldo;一大&rdo;上,曾以他的洪钟般的声音作了长篇讲话,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特务侦察中国共产党&ldo;一大&rdo;时,他以多年地下工作的经验敏锐地察觉并决定转移到嘉兴开会。
第二,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使当时幼小的中国共产党借助于与国民党合作,迅速得以壮大。
这一回,马林又在中国共产党&ldo;三大&rdo;上作长篇讲话,阐明他提议国共合作的意义,对于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大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ldo;三大&rdo;选举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等九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组成中央局。
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员有四百二十人。
第八部分:锤炼有人前进也有人落荒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发展了,壮大了。
那曾经围坐在李公馆大餐桌四周的十五位代表,后来又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
一九三○年三月,上海《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三期曾刊载鲁迅的一篇杂文《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文章一开头,鲁迅便写道:
&ldo;倘说,凡大队的革命军,必须一切战士的意识,都十分正确,分明,这才是真的革命军,否则不值一哂。
这言论,初看固然是很正当,彻底似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难题,是空洞的高谈……&rdo;
在论述这一命题时,鲁迅说了一段颇为深刻的话:
&ldo;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