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天色忽然暗下,仿佛瞬间从黄昏进入黑夜。
紧接着一个耀眼的闪电倏地划过,雷声骤起,霹雳当空,震耳欲聋,将门前老树劈下一根粗干,连大地也跟着震颤起来。
虚掩着的门被狂风吹开,发出砰然撞击声。
呼啸而过的气流卷起柜上纸笔等物,满室纷飞。
一个人影,跌跌撞撞扑了进来,而后倒在地上。
&ldo;啊!&rdo;
&ldo;关门,掌灯。
&rdo;
闻言摇光手忙脚乱地关上门,将灯点亮,交到李淳风手上。
灯光照耀下,一名男子俯卧在地上,衣衫斑斑点点都是血迹。
将人翻过身来,摇光不禁惊叫:鲜血从那人口中汩汩涌出,掰开他的嘴,口中竟是空的,舌头已被人剜去。
贞观三年,东突厥内乱已成。
颉利可汗之弟突利密遣使臣与唐协商,朝中大臣皆知皇帝攻打突厥的决心已下。
中原与突厥交战的历史向来败多胜少,而前年刚刚发生过的便桥之盟令人记忆犹新,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预测笼罩在一片怀疑和悲观的氛围之中。
朝廷敕令就在此刻颁布:以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又以此前被招喻,受封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征集军队十余万,分道出击突厥。
命令颁布之日,朝野哗然。
颉利可汗曾派遣使臣要求和亲,却被皇帝断然拒绝,此时又有人旧话重提,认为天下初定,国库犹虚,讨伐突厥尚不是时候。
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倒不如以子女玉帛求得暂时和平。
如此这般的陈词令皇帝龙颜震怒,他一生功业戎马中来,对于战机的把握最有心得,突厥兄弟内讧,在他看来正是最好机会。
于是一番怒斥之后,主和之议再也无人敢于提起。
此刻,十万大军正昼夜兼程,向京师汇集,唐朝立国以来,与突厥最大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一场战役即将打响。
就形势而言,天时地利人和都倾向于李唐一边,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年轻帝王清扫北方障碍的勃勃雄心。
然而世事多变,却总在无意中幻化出新的涟漪。
&ldo;暂缓出兵?&rdo;
随意楼的阁楼之上,李淳风眉头皱起,在他对面坐着的是马周‐‐中郎将常何1舍人。
&ldo;正是。
今日一早,已将虎符敕令快马传递到各军。
&rdo;
&ldo;朝令夕改,可不像我们这位天子的作风啊。
&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