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与其说他每日待在北京的西山脚下,不如说他生活在南京的随园。
由随园而及于江南大族园林。
有学者考证,他的出生地是苏州的拙政园。
入夜做梦,早晨起床又做梦。
作家的白日梦没个尽头。
弗洛伊德名言:艺术是欲望的升华。
尼采则强调:艺术是生命的兴奋剂。
点点滴滴的早年记忆,在作家的眼皮子底下逐一复活,成片复活,搅拌,氤氲,袅袅上举,终成七彩奇观,共人类时光长存。
建在旧皇历上的这座宫殿,令传说中的三百里阿房宫逊色多矣。
&ldo;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rdo;而纸上的汉语艺术不怕火,不惧刀枪,不畏皇权,不与眼下甚嚣一时的&ldo;浅阅读&rdo;一般见识。
可以断言:许多事儿,曹雪芹是在悼红轩中才想清楚的。
&ldo;增删五次&rdo;,表明书中所写,均非一次成形。
感觉汇集到人物,人物汇集到场景,人物与场景又提升为思想、主题。
其间定有大量涂抹,扔下的废料。
作家的&ldo;想&rdo;,是惨淡经营,掏心掏肺,精益求精,&ldo;字字看来都是血&rdo;……
脂砚斋帮他想,殷勤为他指点诸艳。
她的生活场景融入曹雪芹,并启发后者的奇诡想象。
她显然对芹溪佩服得五体投地,脂评中常露端倪。
凤姐哭秦可卿,脂评说:&ldo;谁家故事,宁不堕泪?&rdo;宝玉给贾赦夫妇请安那一段,她又疑道:&ldo;一丝不乱,好层次,好礼法,谁家故事?&rdo;
脂砚斋的所见所闻,显然远不及曹雪芹。
她的可爱处,在于她对这种距离保持清醒。
后人称她为曹雪芹的红颜知己,可不是随随便便给的荣誉。
谁家女子,能当此誉?
她还能洞察后世,担心索隐成癖者把这部巨着拖入黑幕小说,拽进权力斗兽场。
脂评本第一页的眉批便明确说:&ldo;更不必追究其隐寓&rdo;。
可惜她所担心的,却在乾隆年间就出现,直到民国,沉渣泛起不下。
鲁迅感慨地说:&ldo;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