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百三十四章 五行之力﹙一﹚(第2页)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其神谓之五帝。”

“五行”

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

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

、“四土”

的记载,东、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

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

,《史记.天官书》有对四季天象方位的观测做记录。

其三,是来源于西周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五材学说”

,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则导源于六府。

古代有水、火、金、木、土、谷六府主管事务,周幽王之后撤销谷府,逐渐形成“五材”

《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记载,春秋时期,五行基本确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则有五行。

2、五行与自然的关系

“五行”

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

所谓“行”

,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

而《尚书》提到的“五行”

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

“行”

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

,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

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

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

意味着物质运动;意味着万物之宗。

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

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

(未完待续。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