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章(第2页)

全体师生埋头学习、钻研业务,对政治运动敬而远之,校园内外显得风平浪静。

浙江大学是1940年迁到贵州遵义的(46年回迁),当时的校长是竺可桢。

竺校长十分爱护学生。

1942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反对孔祥熙、邀请遵义的浙江大学也起来响应,当时,军警部队已在校外荷枪实弹、极有可能发生流血冲突,浙大的老师努力阻拦学生,结果却没拦住、被学生们冲出去了。

于是,竺可桢校长举起一面小旗走在了游行队伍的最前头,他说:&ldo;我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青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rdo;。

大学校长带头游行!

这破天荒的举动惹得蒋介石大怒,竺可桢差点因此被撤职。

从这以后,浙大的学生们就很少再参与政治活动了‐‐他们不愿意给校长添麻烦。

虽然是在战争期间,但浙江大学的学习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首先是书多、仪器多。

浙大内迁的时候,全部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都完好的转移到了遵义,浙江方面还把&ldo;文澜阁四库全书&rdo;等珍贵文献也交给他们管理,这在内迁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优势;再就是钱多。

蒋总裁是浙江人,有许多江浙籍商人和官员可以给浙江大学提供经费,使浙大有能力实施科研项目、还能定期从国外购买学术资料,物质条件得天独厚。

当然,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雄厚。

浙大主张&ldo;文理兼修&rdo;、规定所有的名教授都必须上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的讲坛上,可以看见校长竺可桢、文学院长梅光迪、理学院长胡刚复、工学院长李熙谋、农学院长卢守耕、研究院长郑宗海,还可以见到陈建功、苏步青、王国松、王葆仁、李寿恒、马一浮、何增禄、王淦昌、贝时璋、谈家珍、卢嘉锡……全是名震学界的大师精英。

抗战时期,遵义没有遭到过日军飞机的空袭,所以浙大的师生不必象其他学校那样&ldo;跑警报&rdo;,可以十分从容的在教室里或者小河边专心读书。

于是,后来,在遵义读书的两千多本科生里,有四十多人成为了中科院的院士‐‐当然,这其中没有包括蔡智诚,因为他刚读到二年级就去当兵了。

44年6月,蔡智诚正跟着实验室主任俞国顺(浙江人,副教授)建造&ldo;发电厂&rdo;。

当时,遵义没有电力设施,教师备课、学生看书只能使用桐油灯,每个人的眼睛和鼻子都被灯烟熏得黑黑的,看上去十分不雅。

于是,电机系的俞教授就准备搞一个小型火电厂,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发电照明。

发电房的&ldo;核心设备&rdo;是一台15千伏安的交流发电机和一台四缸45马力的煤气机,都是从云南淘来的二手货。

几个人&ldo;叮叮咣咣&rdo;的修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让它们派上了用场。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