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鲁迅是由一张又一张庸医的脸来感受中医的。
到后来,他挖苦中医,憎恨中医,并到日本学西医,要救治像父亲这样的病人。
患水肿病的父亲,终于死在庸医手上。
家境每况愈下。
鲁迅是老大,他的感受,当比两个弟弟强得多。
后来提笔为文,频频回首往事,&ldo;朝花夕拾&rdo;,惊异于早年生活的巨大落差。
这落差之中,隐藏着许多东西。
鲁迅的回首,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为满足心理需要的单纯忆旧。
回首,乃是持续地转身,打量并逼近自己的生存轨迹。
个体回首艰难,群体更是如此。
鲁迅痛苦而漫长的精神探索,起于少年时。
幸福的中止催生反思,类似曹雪芹;而反思诱导更多的反思。
生活的落差,左右着生存的向度。
思考型的鲁迅,发端于少年。
这显而易见。
但其间的脉络尚不清晰。
精神之路,曲折幽暗是常态。
曲折幽暗挡住了大多数人的探索。
&ldo;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do;
唯针对苦苦求索之人,方有路漫漫而修远。
鲁迅对&ldo;路&rdo;想得很深。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名言即便是鲁迅随口讲出来的,也有艰难的铺垫在先。
他反复提阮藉&ldo;见歧路大哭而返&rdo;,可见他心里,始终横亘着、交叉着歧路。
个体之路,群体之路,民族之路……
鲁迅在绍兴长到十八岁,启程赴南京,踏上了生计之路。
鲁迅在南京待了四年,先进水师学堂,后转矿路学堂。
这类官费的实用型学校,富家子弟瞧不上的。
鲁迅穷,离家远走时,母亲只给了他八块银元。
南京的冬天冷,鲁迅衣裳裤子单薄,吃辣椒御寒,养成习惯,伤了胃,埋下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