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苦难催生抗体,诗句反呈喷射。
大诗人无一例外。
李煜被掳去汴梁之时,不是也在船上写下了一首着名七律么?&ldo;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rdo;李煜镇定的情状,想必感染了李清照吧?大诗人向大诗人看齐。
大海上风波险恶,李清照直接与天帝对话了,拣要紧的说,提到她写诗。
清人黄了翁激情点评:&ldo;浑成大雅,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rdo;
不过,我们已经见识过了,脂粉气也没啥不好。
曹雪芹也是有脂粉气的。
大作家通常兼具阳刚与阴柔。
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初,南宋小朝廷偏安于杭州,改杭州为临安。
李清照的生活随之安定下来。
痛定思痛痛亦消‐‐悲痛也有时间性的,也许任何悲痛都不能独立于时间之外。
这倒不是麻木。
有些东西,会在日后点滴前来照面,而照面的多寡强弱,取决于这些记忆自身的能量,以及它们&ldo;跃入当下&rdo;的契机。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卓越的生存论阐释,可能适用于古今中外任何个体的生存细节。
此书密度甚大,容积无限,庶几接近我们所能想象的天书。
欲理解身边事物、&ldo;世界之为世界&rdo;,不妨读几部难读的书。
一味的轻松阅读,浅阅读,读者从中所能获取的,无非是那点生存经验的简单反弹。
浅阅读决不指向更高。
浅阅读制造群体,不可能对应个体。
这一目了然。
&ldo;娱乐天下&rdo;的叫嚣,不过是朝着动植物所具有的生命形态的疯狂倒退。
李清照活得很个体。
&ldo;缓缓运动着的古代&rdo;,倒是个体多多。
今日历史学,不妨细思量。
世纪之交山河破碎,李清照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李清照,写诗填词,并不像稍后的陆游辛弃疾。
她遵循着自己固有的路数。
遵循倒不是说,用意志去干预创作。
艺术的嬗变自行其是。
艺术总是慢慢来。
从少女的清新、少妇的愁闷到几经劫难的中年沧桑,艺术完成着自身,不受外力牵引、意志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