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时,它除了吸收学界的人参加并在各地同会党联系外,也在新军中做工作。
它把有些参加过日知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以至现在还参加文学社的人拉到自己的组织里来。
文学社和共进会都在新军各标营中发展自己的组织,为此它们之间虽然互通声气,但也发生了些磨擦和争吵。
由于文学社在新军中有比较雄厚的力量,共进会觉得,要发动起义,还是需要同文学社合作。
1911年初,同盟会在准备发动广州的起义时,派人到长江流域各省策动响应。
武汉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也跃跃欲试。
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在上海的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企图策动长江流域各省起义。
它派人到武汉,既同那里的共进会联系,也同文学社联系。
但这个同盟会中部总会只是提出一般号召,并没有比较深入地开展群众工作。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在文学社和共进会合作下发动起来的。
文学社的成员们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新军中打下的基础,对于起义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1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中的《群治学社之始末》,页147。
2同上书中的《胡瑛传》,页63。
--------------------------------------------------------------------------------
--------------------------------------------------------------------------------
第二十三章武昌起义和起义后的武昌政权
(一)革命的士兵一夜间的胜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革命士兵们一夜间取得了起义的胜利,为清朝统治敲响了丧钟。
武汉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为了发动起义而商谈合作,进行得并不很顺利。
他们&ot;首先比力量,争领导&ot;1,很难谈得拢。
共进会方面,打着从日本回来的革命党人的招牌,又有较多的经费,实际上是以合作为名想吃掉文学社。
文学社方面,对此显然有许多顾虑,社长蒋翊武曾向同社的人说:&ot;合作固好,但是他们出了洋的人是不好惹的,我们一定会上他们的当&ot;2。
经过几个月的协商,这两个组织在宣统三年七月里(1911年8月)决定合并起来。
八月初三日(9月24日)的一次联合会议上有双方负责人和各标、营的代表六十余人参加,他们讨论和决定了发动起义的计划,并且确定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负责干部人选。
蒋翊武被推为革命军总指挥(一说其名义是临时总司令),孙武被推为参谋长。
在政治方面,刘公被推为&ot;总理&ot;。
刘公和孙武是共进会在武汉的主要领导人。
在共进会单独准备起义时,曾预定刘公担任湖北省都督。
他是日本明治大学毕业生,家庭富有,共进会在武汉的活动经费就是靠他提供的五千两银子。
孙武,湖北省武备学堂出身,当过军官,参加过1900年唐才常的起义,又到过日本。
他原名葆仁,在湖北从事活动后,改名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