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56章(第1页)

据汤化龙后来说,他最初有过出任都督的打算,但其他立宪派绅士认为,&ldo;与革命党素无密切关系,又其时成败尚未可知&rdo;,所以劝阻了他1。

在起义者给了他民政部长的名义后,他没有推辞,但也不就任。

他和他的朋友们还要观望一下。

如果汤化龙可以暂时采取超然态度的话,黎元洪在被安上都督头衔的时候,感到处于十分为难的境地。

他实际上是被士兵们软禁在谘议局里,‐‐当时,都督府就设在谘议局。

他担心他的脑袋可能搬家:或者由于附和造反的罪名而被清朝政府砍掉,或者被认为不顺从革命而被士兵们砍掉。

他在谘议局里采取不言不语的办法,既不敢拒绝担任都督,但也不出任何主意,对于用他的名义发表的文告不发表任何意见。

在把黎元洪推举为都督的那一天,还成立了谋略处。

谋略处共十五人2,为首的是蔡济民(1887-1919),新军中的一个排长,是日知会、文学社的成员。

在10月10日夜里的起义中,他是二十九标中的革命士兵的带头人。

其余我们所知道的人,除几个排长外,都是士兵。

他们是文学社或共进会的成员,并且大多是在第一夜起义中的骨干分子。

在最初几天里军政府的一切大事都由谋略处决定。

虽然军政府还成立了四个部,但都有名无实。

谋略处实际上是军政府的核心。

可以说,政权实际上是掌握在谋略处手里。

革命幼苗刚刚出土,它是否真能成长起来,不但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旧官僚、旧军官,以汤化龙为代表的立宪派绅士,甚至连革命派中的那些原来的领袖人物都还觉得没有把握。

在这时候,扶育幼苗的工作落到了代表革命士兵的这些年青人手里。

组成谋略处的十几个人都是没有政治经验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们不自觉地掌握着革命的政权。

他们在最困难的阶段把革命幼苗扶育起来,完全没有想到革命的果实立刻就会为反革命和假革命所吞噬。

武昌虽然说是光复了,许多在起义的夜里没有参与行动的新军兵士们也来参加革命了,但是长江上还泊着三艘清朝的兵舰(逃走了的湖广总督瑞澂就在兵舰上面),汉口方面还有张彪及其残部,武昌城内外也还有潜伏的反革命兵力。

就在11日下午,逃匿蛇山上的原第三十标的百余满洲兵,在反对革命的军官率领下,突然偷袭谘议局,虽然他们立即被革命士兵所歼灭,但足见武昌的局势并不稳定。

第二天,盛传清军即将大举反攻的谣言,满城风雨,军政府内有些办事人员悄悄地跑开了。

在这种情势下,谋略处这个核心的存在,显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们对分散在武昌的反革命武装力量实行了镇压,并且在13日布置炮兵阵地,对长江上的三艘清朝兵船进行了炮战。

革命的炮兵打得很好,清朝兵船受了伤,不得不远远撤退。

这时,汉口和汉阳,由于驻扎在那里的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起义,也光复了。

汉阳由刚从监狱里出来的李亚东担任知府,李亚东是日知会会员,1906年被捕,已经坐了五年牢了。

汉口在光复后成立了一个军政分府,由詹大悲和何海鸣分任正副主任,他们两人也是刚从监狱中出来的。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